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新闻 > 中外金器制品

金沙金面具
发布时间:2022-05-10 17:54:45     点击次数:193      文章作者:管理员

金沙金面具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器。距今约3000多年。2007年3月出土。2007年6月9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央视科教频道特别推出《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之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西周、西汉、古蜀文明》,金沙直播点为世人献上“古蜀文化饕餮大餐”的同时,也揭开了金沙这个“金面王国”的神秘面纱。直播结束后,专家和观众纷纷感慨金沙遗址总是不断给人惊喜,金沙金面具是此次直播中最出彩的亮点。

10:00金沙金面具全球发布。所有人的目光聚焦金沙遗址博物馆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的长枪短炮对准了现场由4名全副武装的特警守护的一个30厘米见方的红色锦盒。最新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即将揭开神秘面纱。在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向全球观众发布了金沙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的金面具!

在8位特警护卫下,两位戴白色手套的工作人员郑重地抬起锦盒,坐上金沙彩车,向陈列馆出发。由60名身着祭祀服装的护卫者全程护送,专门制作的精致花车载着金面具从遗迹馆内缓缓驰向陈列馆。沿途500米的表演围绕着面具文化展开,“傩戏”表演队、“藏戏”面具表演队、“羌鼓”表演队、川剧变脸等各地具有鲜明面具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别开生面、令人震撼。音乐剧《金沙》也前来助兴表演,为现场增色不少。

在众人簇拥下,运载金面具的彩车在陈列馆大门口缓缓停下。虽然从遗迹馆转移到陈列馆只有不到500米的直线距离,但整个过程却让人感受到穿越3000多年历史的厚重,全球观众一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性时刻。

11:40与太阳神鸟同台辉映。在陈列馆4号馆陈列着金沙遗址镇馆之宝“太阳神鸟”,而这一刻,它将迎来在大地中一起沉睡3000多年的伙伴金面具。这两件在同一祭祀坑中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从昨日起再次重聚,同台辉映。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和副馆长朱章义小心翼翼地把金面具安放在2.4米高的玻璃钢陈列柜中。陈列馆采用现代化手段,对照明、温度、湿度进行监控调节,既保证文物安全,又能体现出最佳展出效果。

金面具的亮相,令北京直播间的几位学者教授十分兴奋。易中天教授风趣地说:“面具的意义就是面子,是人的另一张脸。”而金面具的亮相成为直播中最大的亮点,也让成都市民感到“脸上贴金”,非常有“面子”。下午两点直播结束后,博物馆向市民开放,约有3000名游客市民幸运地一睹了金面具的“尊容”。

2006年6月9日,成都作为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惟一分会场,中央电视台大型特别节目《中国记忆》向全国4个小时直播了金沙遗址现场发掘盛况。直播过程中出土了石磬等大批精美文物,此次直播被称为中国最为成功的考古发掘直播。时隔一年,央视再次聚焦金沙。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表示,成都金沙遗址连续两次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节目直播点,除了金沙遗址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太阳神鸟的出土地外,更重要的是金沙遗址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去年直播后,学术界和观众一直都在密切关注金沙遗址的“一举一动”,期盼着金沙又有新发现。今年3月,央视打探到金沙遗址又发掘出“国宝级”文物金面具,而且无独有偶的是,这件“国宝”就是在去年直播发掘点下面2厘米处发现的。央视听说这段渊源后大呼遗憾,如果去年直播时间能延长一点,这件金面具也许就能展现在观众眼前。为弥补去年留下的“2厘米的遗憾”,此次直播镜头再次对准金沙遗址,让金沙的稀世珍宝金面具能在全世界的“金沙迷”眼前亮相。

2007年2月12日,为配合博物馆遗迹馆的维护,考古人员专程对祭祀区进行了发掘清理,以避免因维护而造成文物的损害。

“在遗迹馆中部南墙侧的8号遗迹发掘时,我们仅往下清理了2厘米,就发现了一个金色的小角,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一鼓作气用刷子将其小心地清理出来。”王毅眼中泛着光芒,比划着说:“这是一个巴掌大的金块,拿在手里有些重,”他说,他用手轻轻延展开最外面一层金箔,发现上面有两个孔。他屏住呼吸,继续往下剥,“打开一部分才知道,这金箔居然是立体的,那两个孔就是鼻孔!”他说,看到鼻子,他心里就有底了:按比例,这金块将有可能是个人脸大小的面具。“当时我就意识到金沙又将有重大考古发现了!”

王毅透露,金沙遗址博物馆专程邀请到北京方面的金器修复专家李存信对金面具进行修复。经过1个多月努力,这件深埋了3000年的震撼世界的宝物终于被修复完全。

在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这天,成都金沙遗址再次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征服全世界观众,尤其是金面具的惊艳亮相成为全场焦点。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兴奋地告诉记者:从今天起,金沙遗址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金面王国”。通过直播,全世界观众会对古蜀王国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会走进“金面王国”,与历史对话。

“种种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国,人们对黄金制品的崇拜是从古蜀国开始的。”王毅认为,金沙遗址的金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金器数量多,形制丰富,多达几十种;其次,这些金器基本上都是器物上的附件;再次,金面具等人物形象的金器在中国相当罕见;最后,金器的造型和图案有强烈象征意义,包含丰富的古代历史信息。金冠带上的图案反映的是古蜀人对祖先(人头像)和鸟的崇拜,太阳神鸟金饰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金沙遗址所代表的古蜀国的金器,绝大多数都不能作为独立器物使用,但也绝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装饰在其它器物上,以显示其尊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其它区域的商周文化中出土的金器却很少,且基本为人体装饰品。这样大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古蜀文化对黄金制品具有独特价值观念。“‘金面王国’将成为成都金沙叫响世界的新名片!”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先秦时期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一件金面具,也是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的3000年前惟一保存完整的金面具。金面具虽不能说话,却让我们穿越3000年与历史对话。

第一眼看见这件金面具,不少人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凸起的长刀形眉;大立眼;三角形鼻;阔口;长方形耳……金面具的人脸造型与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造型异常相似,简直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表示,金沙遗址在2001年曾出土过一件手掌大小的小型金面具,而这次八号祭祀遗迹内出土的这件金面具在形体上要大得多,有真人脸大小,制作工艺更加复杂而精美。尤其是与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金沙遗址金面具的出土,再次证明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在几千年间的文化传承——王国虽然不断更替,但文化却代代传承,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影响的同时,自己特有的文化延续至今。

金面具的造型让人产生联想,这就是蜀王本人的“画像”吗?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教授李伯谦认为,金面具是蜀王的象征,其人脸形象的造型表达了古蜀人对祖先、对神的一种想象,再通过艺术化的夸张变形加工而成。

金面具的亮相让直播现场和北京演播室一片欢腾。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认为,从金面具背面的痕迹观察,推测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某种物体之上,应是古蜀时期的神祇面具,是蜀王用于盛大祭祀活动的神器。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金面具再次展现了古蜀文明十分发达的巫术、宗教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古蜀王国的先民对黄金制品的崇拜。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北师大教授于丹等专家学者也对金面具的用途提出了自己的分析。

祭祀活动中为什么要戴面具呢?易中天解释得言简意赅:“在祭祀活动中,面具是人神之间的中介。戴上面具就是半人半神。所以面具上的人脸造型不能与真人太像,不能太写实,太像凡人就失去了神秘感,没有震慑力了。”和中原的祭天祭祖时的肃穆不同,于丹认为古蜀文明的一大独特之处就是这里的祭祀礼仪,除了“通神”的作用外,还有“娱神”的功能,即用歌舞取悦神灵。她将中原的祭祀特点概括为:肃穆远观,敬而远之;而古蜀的祭祀特点则是:人神共欢,敬而近之。对于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易中天幽默地补充道:“说白了就是古代的春节联欢晚会,只不过是演给神看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表示,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直至今天,面具仍以鲜活的形象流布于中国的24个省、自治区的39个民族中,构成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面具在中国先秦时期很少发现,而在中东和埃及地区出现的时间较早,考古发现也较多。在考古遗址或墓葬中,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面具数量最多,形制最为奇特。而从世界范围看,早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和西亚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黄金饰品,并向地中海沿岸、中亚、南亚等地迅速传播。有学者认为成都平原地区的金面具等很可能是通过古代印度和中亚的途径,采借吸收了西亚近东文明的类似文化因素,由古蜀人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加以改造创新而成。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成都地区古蜀文明自成系统,有着自身的渊源和发展演化轨迹,金面具是基于中原技术的地方文化因素。金面具出土后,专家学者将进一步研究,以此为平台,展开与世界的对话。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金色万字符
下一条:金蛇形带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