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金文
金文的经典名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传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毛公鼎》拓片: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书法是中国最独特的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同于宗庙重器与皇室珍玩,它不是为了王宫贵族而存在。这门艺术不同于金饰美玉与华丽陶瓷,它不是随时可以拿去当铺换现金的古董。这门艺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比金玉更普及,比绘画更抽象,但是,它绝对是所有中国人都接触过,浸淫过,甚至努力学习过的。
书法是中国文化最特别的一章,举世无双,再也没有另外一种文明将书写文字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所以,它成了外国人最难一窥堂奥的学问,因为外国人无法理解中文字体,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书法艺术的因子,只能远观却无法像中国人一样有与生俱来的熟悉感,也无法从心底体会书法的美。
此外,书法在作为文字工具的功能上,往往承载了文人墨客的思想与历史背景,赏析书法必须同时欣赏字体、文章内容、书写者背景与历史脉络,更使这门艺术成为外国人难以跨越的高门槛,也可以说是外国人最感到陌生的中国艺术,但却是中国人所拥有的灿烂瑰宝,历久弥新,千古流传。
先秦时期,中国文字仍在演进中,文字形体不一,依照书写物体不同可分为:甲骨文、金文、盟书、简牍、帛书、铭文。其中,甲骨文书法已经具备了用笔、结构、章法等要素,堪称书法艺术长河的源头。周朝金文的许多字形已经规整化,开小篆先河,习称“大篆”。秦朝时,刻石书法用笔藏头护尾,字形高长整齐,空间均匀对称,是一种严格规范化的标准文字,有别于殷周金文大篆,习称“小篆”,相传为李斯手笔。
此时期尚未出现以书画闻名的名家,主因在于当时的人将文字当作工具,还未将书法当作艺术来品评,所以尽管有许多好的作品,但并无以此留名者。代表作包括:《毛公鼎》金文,约500字,字形纵长,有行无列,章法自然,典雅严谨,表现了泱泱风度,王室器物,是国之重宝也是最早的书法典范。《石鼓文》为最早铭石丰碑,约700字,但只流传下来200字。是十块鼓形石碣,环刻四言狩猎诗于鼓腹,石鼓书法为最成熟大篆。唐代出土以来,倍受文人学者重视,来源不明,有说法认为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讽宣王畋猎之所作”,即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所作。收藏于北京故宫。
上一条:马形金牌饰
下一条:梅花形金簪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