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新闻 > 中外金器制品

西夏金带扣
发布时间:2022-05-16 19:53:52     点击次数:119      文章作者:管理员

西夏金带扣

西夏国黄金饰件。1958年出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东北约40公里处的高油房西夏城址窖藏。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西夏国因为地域性金属矿源奇缺,以及后期种族毁灭性战争的破坏,导致西夏金属器物遗存均属凤毛麟角,难觅踪迹。因此,我们见到的这个金带扣愈显得弥足珍贵。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东北约40公里处的高油房,有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城遗址,没有人准确知道这座边长600米、呈正方形古城的建筑年代,也没有人深究是谁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修建了它。它原来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这里人迹罕至,除偶尔取土的农民和放羊的牧民外,没有人会光顾它。1958年,一场大风过后,当地农民在东北部城墙边挖土时感到有些异样,人们扒开浮土,一幅惊人的场景出现在他们眼前,覆盖着泥土的各类金器逐渐显露出它们本来的面貌。高油房窖藏随着这次偶然的发现被开启了。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随即赶到现场,考古人员采用局部发掘的方式,迅速展开了抢救性的考古挖掘工作。出土金盘、金碗、金佛像等各种金银器。西夏文铜印和大量西夏钱币。历经沧桑,钱币已锈结成数百公斤的大铁块,字迹不可辨认。但这些文物的出土,对研究西夏冶金铸造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专家分析,这座古城位于蒙古高原通过河套进入宁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可能是西夏驻军的所在地,承担着防守两狼山口的重任。这些文物估计是西夏人仓促撤退时掩埋的。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汗国,其都城周围因双方反复争夺,战争异常激烈,使西夏文物损失很大,故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由于较早为蒙古军攻占,所以这座城址保存较好。加之气候干燥,人烟稀少,使这批弥足珍贵的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这批出土的金器窖藏器物中,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莲花形金盏托、金佛像、纯金制作的剔指刀、金质透雕人物纹金耳坠,另有金碗两件。

这些出土文物多是装饰品和生活器皿,吸收了宋代金银器玲珑精巧的特点,而纹样上亦使用具有吉祥意义的凤凰、鱼、牡丹、芍药、西番莲、卷草等作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虽然这些作品的体积都较小,但是在如此小的体积中却能将细部刻画得精工细致,无不体现出西夏手工业匠人工艺技术的娴熟。这些美轮美奂的金器,纹饰图案采用线雕、浮雕、镂空的手法,制作工艺则运用了铸、锻、焊、抛光、切削、钻孔和鎏金、捶揲、镶嵌等技术,可见西夏金属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中原的技术不相上下。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在古代社会中多数为皇家和上层贵族拥有,常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髓。西夏由于境内矿藏资源稀少,金银的采冶量有限,相当一部分靠进口来解决。“庆历议和”后从宋朝获得的25.5万两岁赐中,白银及其制品就占了7.2万两。除了宋朝每年岁赐外,他们还到处购买,致使宋朝京城金银价格昂贵。由于资源缺乏,加之受到了汉族皇权文化的影响,为体现出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望,国家对金银使用范围有严格的规定。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明文规定:一般官吏、百姓不许穿黄色衣服,不许使用金器,建房不用金饰;镶金、镂金或镀金之物亦不许随便使用。个别例外情况应获得特别批准。纯玉之物亦如前例。违者要处以重罚。可见西夏对金玉之类贵重名物的使用相当严格。

正是由于皇室贵族的垄断、占有和喜好,促使制作者充分发挥着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西夏的金银制品工艺十分精良,水平较高。政府机构中专门设有“文思院”,为官府手工业作坊之一,专管金、银、犀、玉等高级用品的制造,用以满足统治者在日常生活和礼仪制度上所需的各种工艺制品。据文献记载,西夏官吏“戴金冠”,更有甚者“人马皆衣金”,元昊的皇后野利氏就喜欢戴一种用金丝编织的皇冠——“起云冠”。

西夏纺织中也用金银。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国使臣庆裔到宋朝,宋徽宗赐给他“金线袍段”,庆裔怀疑是西夏国的“棉褐”,推辞不要。这说明西夏织的“棉褐”与宋朝的“金线袍段”非常相似,可以媲美。《马可波罗行记》中还记载西夏地区使用“金锦”,即把黄金拉成细丝,织到丝、毛、棉织物中去,这需要用技术性极高的金属拉丝工艺,十分复杂。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西夏金属制品的精致,除了有精湛高超的锻铸技术外,还与使用先进的冶铁鼓风设备分不开。榆林窟第三窟西夏壁画中有一幅《锻造图》,图中有3男子皆扎头巾,两锻铁者站立,皆着短衣、短袄,腰系带,束绑腿,足穿麻鞋(或草鞋)。一人袒左臂膀,左手持火钳夹住砧板上的金属,右手持小锤锻打;另一人双手抡大锤全力锻打铁件。第三人坐于墩上,着较宽大式上衣,袒露左臂,下穿窄裤,卷裤腿,足穿草鞋,推拉竖式双木扇风箱,风扇后面的锻炉正冒着火焰。这幅画十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西夏时期铁匠密切合作的劳动场面。从这幅锻铁图中,可以看出西夏工匠在锻造中所用的鼓风设备已不是韦囊鼓风,而是开始使用风箱鼓风。

我国古代最早的鼓风工具是用皮革制成的皮囊,通过拉压的反复动作,使其一张一合,把风鼓入炉中。战国时期曾经发展成“排囊”,利用多个人力向炉里鼓风,增大风量,加强燃烧火力。这虽然比单囊鼓风进步,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因而限制了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熔冶中采用木风箱鼓风,要比欧洲早五六百年,最早使用木风箱的记载是1044年成书的《武经总要》,但那是简单的木风箱,在一扇箱盖板前方安设两根推拉杆,由一个人推拉鼓风。到元代时,虽已发展到在一扇箱盖板前方安设4根推拉杆,由4个人同时推拉,鼓风量大增。但西夏的这种木风箱更具优点:一是容量可以做得很大(形体比人高),双木扇可以轮流推拉互用,将风连续吹入炼炉,因而鼓风量大,增强了空气在炉中的穿透能力,燃料得以充分燃烧,使炉膛始终保持所需高温,提高了治炼的强度,提高锻造产量和质量。二是构造简单、坚固耐用,所用材料价廉易取。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工艺设备,直到清朝末年,冶金业里仍使用这种风箱。这幅我国现存最早的竖式双木扇风箱图十分珍贵,说明当时鼓风箱在西夏已得到普遍使用,西夏的锻铁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西晋小金狮
下一条:西周金耳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