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金银宝函
法门寺盛放佛指舍利的容器。被誉为世界第九奇迹。1987年5月4日傍晚,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几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天井中开启。
1.银棱盝顶黑漆宝函,发现第一枚佛指舍利。这是一个由大小不同的八重金银宝函套合而成的多重宝函。它的最外层是一个长、宽、高各30厘米的银棱盝顶黑漆宝函。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2.八重宝函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盖顶双龙纹图案。银棱檀香木函内是一个略小的鎏金盝顶四天王宝函,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的四侧面分别刻着四大天王图像。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咤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边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
3.八重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启开第四重宝函时,绸带绑的和金锁锁得是一个纯金盝顶宝函。重1512克。函体四面立沿上,各錾四只鸿雁。正面为一幅六臂观音图,观音菩萨慈眉善目,前边两只臂手交织于胸前,后边四臂手环形伸向云天,她的座下亦为数层莲瓣的莲台,两侧天空有几位天女正向三千宇界抛撒鲜花。函身右侧为普贤菩萨坐像,两旁为6只小兔和八尊金刚为其做伴。函左侧是文殊菩萨坐像,安坐于一头长毛雄狮背上,一侧是沙门天王驾着祥云接引19位沙弥和使者飞入天宫。函的后面是帷帽菩萨佛图,头顶是玉女手擎的华盖,四周是几位弟子虔诚地听经。
4.八重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打开第三重宝函,又是一尊纯金宝函,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
5.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启尽重重宝函,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精致的小金塔,高105毫米,塔顶飞檐高翘,彩光闪烁,金砖金瓦层层如真。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
6.地宫后室八重宝函胎藏界曼荼罗第一枚佛指舍利——位胎藏界北方天鼓雷音佛位位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位。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毫米高,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圣物佛指舍利就套在这根小银柱上。此时时针指向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
7.盝顶铁函,发现第二枚佛指舍利。1987年5月8日22时20分,启开珍藏于地宫汉白玉灵帐中的盝顶铁函。函重29.9公斤,高302厘米,长宽各290厘米。上锁大铁锁,锈迹斑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发现地宫《志文碑》后,原来开启八重宝函时,是完全按照碑文的记载来进行的。这只奇异的大铁函,碑文无只字记载,使专家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为了科学地探清铁函中的隐情,在两日前的一个夜晚,专家特意在扶风县医院透视室的X光机下对它进行了侦探,发现内有异物,由于铁函严重锈蚀,内已模糊不清。专家们反复“会诊”,也难确定。
8.鎏金双凤纹银棺。启开厚厚的函盖,只见铁函内置一木盒,木质大部腐烂,被红黄二色泥土紧紧固定于函中,盒下为糊状物,检验不清,启开木盒,盒内是彩绢,整整九层,层层花色各异。当取开最后一层彩绢时,发现鎏金银棺。银棺状如棺木,前高后低,盖成瓦状。在小小的前端银档板中间开着两扇精致的小门,挂一把小巧的金锁,左右两面门扇上各镶三排9颗小金钉,门扇上各雕一执幡童子,童子头上有彩云数朵。银后档上雕一对披发金毛狮,棺身左右两侧棺板上,各雕一位守卫银棺的金刚力士,左执剑、右执斧。
9.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第二枚佛指舍利——位胎藏界南方开敷华王佛位位金刚界东方阿閦佛位。整个小银椁置于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壶门座形,前后分别有五座月亮门(门形似月),左右两则是雕花帝帷。第二枚舍利就置于鎏金银棺内。
10.铁函内之水晶随球,发现第三枚佛指舍利。4月21日,在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发现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铁函,为45尊造像盝顶银函。还有两枚硕大的水晶随球,大的重196克,径52毫米;小的重79克,径39毫米。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为正方体,长、宽、高各17厘米,函盖、函身雕工极为精致。函身下沿錾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
11.嵌宝石水晶椁子。45尊造像盝顶银函内置银包角檀香木函,檀香木质,木质尚好。函顶、函身均包裹银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绘手法雕满各种花卉。上系银锁、钥匙一副。银包角木函内置嵌宝石水晶椁子。椁子系水晶石造,透明通亮。椁盖上镶嵌黄、蓝宝石各一,体积硕大,眩耀夺目。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
12.白玉棺。水晶椁子内置壶门座玉棺。长40厘米,前宽23厘米,后宽20厘米,前高24厘米,后高22厘米。
13.地宫密龛五重宝函金刚界,曼荼罗第三枚佛指舍利——位胎藏界、西方无量寿佛位位金刚界北方不空成就佛位。经专家鉴定第三枚佛骨为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这枚舍利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14.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发现第四枚佛指舍利。5月10日23点,第四枚佛指舍利很快在阿育王塔中发现了。阿育王塔,全称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铜铸塔刹,葫芦状,安置于盖心。塔盖为九层棱台,由此而下逐步变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塔身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设门,门有四排乳钉,各24枚,门设司前,有锁。门扇两侧各有一尊菩萨,共8尊协侍。塔座为须弥座,每面束腰,立3个金刚力士面首,座的塭台缘均刻流云纹。
15.阿育王塔内铜浮屠。塔身内平放着一座宝刹单檐铜塔。塔为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作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16.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塔内,盛放银棺一枚。钣金成型,纹饰鎏金。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
17.地宫前室阿育王塔第四枚佛指舍利——位胎藏界东方宝幢佛位位金刚界南方宝生佛位。当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被启开后,第四枚佛指舍利出现了。专家命名为“特级四号”。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枚灵骨微黄,质地似骨以外,其余一、二、四号三枚,质地均类似白玉,按地宫《志文碑》称之为怟“影骨”。
2003年6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金币总公司经销,在建国门内古观象台中友金行推出了“佛指舍利”金质纪念币。此次发行的佛指舍利金币全套共1枚,为国家法定货币。金币重量含纯金1/2盎司,形状为圆形,直径27毫米,发行量12000枚。该币正面图案为陕西法门寺塔主景图,并刊“陕西·法门寺”字样及国名、年号、面额,正面采用镜面为底面,图案浮雕、国号及年号喷砂处理,面额以反喷砂工艺做亮,与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陕西·法门寺”字样隐含于花团中,与作为法门寺标志的佛塔形成统一的整体。备受佛教界人士以及广大收藏者关注的佛指舍利纪念金币。背面图案为佛指舍利、莲花、唐草造型图案,并刊“佛指舍利”字样。背面图案为佛指舍利与莲花唐草造型图案,并刊“佛指舍利”字样。背面工艺处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平整的镜面底面,既展现了纯金币光亮耀眼的高贵品质,又突出了图案主景。第二层次为环绕在主体图案四周的唐草装饰花纹,其独特之处在于放大镜下观察花纹表面密布微细线条,远看又组成完整图案,使该币具备一定的防伪功能。第三层次为莲花宝座,花瓣浮雕起伏分明,采用轻喷砂处理,强调视觉上的一种通透的质感。花瓣边缘以反喷砂工艺勾出亮线,使得莲花轮廓清晰,颇具佛教特色。第四层次为稳坐于莲花座中央的佛指舍利,采用了重喷砂工艺增强其质感,汇聚了整枚币的视觉焦点。佛指舍利纪念金币,采用传统的浮雕结合镜面喷砂工艺,呈现本色币面效果,符合国际上通行的精制币标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审阅后赞称:“该币背面图案,底面为镜面,莲花花纹与舍利为喷砂,突出了佛指舍利和莲花图案,莲花花纹端正,符合佛教意境。”
法门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它大约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是唐代皇家御用寺庙,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法门寺,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该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它东距西安120公里,西至宝鸡96公里。它以发现唐代地宫并保存世界上惟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享誉中外。法门寺西北8公里处的周原是西周建国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佛教内典的记载,公元前272年,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后,化成了84000枚舍利。为了弘扬佛法,印度阿育王就派高僧把这些舍利送到各地去,其中有19枚传入中国,为了安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遂建塔成寺。佛指舍利(梵语音译SARTA)是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是法门寺千年辉煌的基础,法门寺塔地宫居于核心地位的便是佛指舍利,以法门寺供奉的真身指骨舍利最为著名,影响最大。
据文献记载,相传佛教约起源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创始人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传向世界,发展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以后,在同儒、道两家思想长期接触、交融的过程中,形成许多宗派,对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
关于西安法门寺的起源,一直有很多传说。相传在西周时,周王朝的首都就在现在法门寺的附近,忽然在一夜之间冒出了一座宝塔,周王和老百姓都非常不解,于是就把它拆掉。可是第二天宝塔又在原地冒起来,如此反复了几次,佛塔一直屹立在那里。虽然传说有点夸张,但这座佛塔的命运,却一直与政治变迁息息相关。佛家有一个说法叫“成住坏空”,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经历劫难周而复始。在法门寺千年的风雨中,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劫难,在冥冥之中,仿佛都是有佛陀保佑渡过难关,但是在这些劫难的背后,却有着无数僧人和居士为保护佛法而献出了生命。
法门寺历史上第一次启奉佛指舍利发生于公元555年,即元魏二年。从此开始的800年间法门寺为华夏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自武王灭商,经秦汉,到隋唐,法门寺地宫,形成佛教之最高法界。佛典认为,为世之则谓之法,众圣出入之通处为门,故云法门。其时,北方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社会上崇佛之风日盛。隋文帝杨坚因出生于尼寺,对佛教有特别的感情,龙袍加身后大兴佛教,并对法门寺及塔进行过修缮。虽然其迎奉之事史书无载,但隋代崇佛之风已为唐代的佛教中兴准备了社会条件,而且时为隋朝重臣的唐高祖李渊已为法门寺(时名为成实寺)“赐名”“法门寺”。有唐一代,除高祖李渊与法门寺有渊源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平叛的过程中与法门寺发生了直接关系,使法门寺成为一时名寺,并于修缮宝塔之时(公元631年)开启地宫发现了佛舍利,随在法门寺内供奉之,同时也有了“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的惯念。唐太宗之子唐高宗崇信佛教,不仅为玄奘法师建大雁塔以储佛经,并于公元659年开创了开启法门寺地宫迎佛骨到东都洛阳的皇宫内供奉的先河。这是唐代第一次迎奉佛指舍利。李唐王朝尊奉舍利,弘建地宫,旌表佛塔,修瑰琳宫24院,度僧尼2万众。唐代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是从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到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女王武则天也十分热衷于佛法的活动,她命人到法门寺迎奉佛骨,先迎舍利至西京长安崇福寺,后又迎至神都(东都今洛阳),置于明堂。当时权极一时的女皇不仅修缮寺院,主持了许多经卷的翻译和编撰工作,而且还派遣唐使到印度去。据说她和当时禅宗的知名人士“慧能”和“神秀”也有不错的关系。在武则天众多的佛法活动中,她和法门寺的渊源,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一段。中宗皇帝敕法门寺为“圣朝无忧王寺”,塔为“大圣真身宝塔”,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并派人造白石灵帐一铺入塔,供养舍利。至此,关中塔庙祖庭法门寺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御用寺院。佛教社会地位上升,遂掀起唐代第一个崇佛高潮。唐代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皇帝敕人迎请佛骨入长安内道场(皇宫)。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迎奉舍利有“兵革息”的祈愿。唐代第四次迎奉舍利在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这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遭受打击,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舍利于长安,先在内道场供养,再置京都诸寺。唐代第五次迎奉佛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启塔,亲奉香灯,舍利先在皇室供奉三日。其宣布宪宗夜里看到佛指舍利大放光明,满朝百官伏地叩贺。然刑部侍郎韩愈非但不贺,还上《谏佛骨表》,遂遭贬。后佛指又送至长安各佛寺供奉。唐代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这是一次声势浩大、供品最多、耗资空前的迎奉,也是唐代最后一次迎奉佛指舍利。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车马昼夜不绝,长安城万人空巷,倾城参加。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供养了大量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和法器,并以金银等稀世珍宝制作宝函,以安奉佛指舍利。上面提到的地宫就是地下宫殿。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地宫也用来指在佛塔下面存放佛指舍利的空间。法门寺的地宫从唐代开始封存,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一直都是个千年之谜。
新中国成立后,法门寺香火渐盛,道场兴隆。1981年8月24日因连遭淫雨,法门寺宝塔崩塌。1987年政府决定重修宝塔,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自唐懿宗十五年封闭的唐代地宫,经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1987年4月3日(农历四月初八),适逢佛诞日,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和唐密佛骨舍利供养曼荼罗惊现于世,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两项极为重要的发现。
舍利为梵语sarira的译音,意为“尸骨”,通常指释迦牟尼火葬后遗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舍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为发身舍利,即释迦牟尼所说的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释迦牟尼火葬后遗留下的固体物。这类舍利又可分为三种,按照《法苑珠林》的说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但皆因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间珠宝可比。法门寺瘗埋的舍利系释迦牟尼的一节中指骨,是佛祖肉身舍利。和佛指舍利一同出土的还有数千件唐皇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这些金银器质地精良、工艺精湛、器形宏大、配套齐全,代表了继彩陶、玉器和青铜器文明后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青瓷都是由越窑专为宫廷烧造,庶民不得谮用的“秘色瓷”。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言其青绿;“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言其清亮;而“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响”,言其尊贵。地宫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纺织品,它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种类。唐代宫廷丝绸金光闪耀的金丝银绒上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使考古学家不敢相信这是公元7世纪的工艺品,特别是织金锦的发现,使该种工艺和考古年代提前了300多年。地宫茶具也被视为国宝级文物,折射出唐代茶文化的华美丰采。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开人类利用茶叶之先河。唐代茶道形式是日本茶道的母源。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法门寺的历史、宗教、文化凝聚了一脉相承的民族之魂,闪烁着举世瞩目的智慧之光!围绕佛指舍利发现的大量文物,汇集了大唐盛世的辉煌,被社科界称为“佛教和唐代考古的总结性发掘”。法门寺地宫之门从公元874年封埋,到公元1987年开启,时间已经过了1113年,佛指舍利的面世震惊了全世界。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在陕西省境内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在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唐代社会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术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法门寺列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上一条:埃及黄金面具
下一条:八成金印池匣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