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黄金面具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这个黄金面具现藏于河南省炎黄文化博物馆,是馆长张扬在20多年前从一古玩市场购得。它铸造于战国时期,按真人面貌特征锤揲而成,高31厘米,宽23厘米,呈椭圆形,双目圆睁,竖眉张口,眉骨突出,鼻梁高挺狭长,头顶戴角状头冠。这件黄金面具的容貌丰圆宽展,鼻梁通直,颧骨微突,它的眉、目、鼻、口比例匀称,刻画逼真,体现出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根据河南省检测鉴定,这个造型看上去有点诡异的黄金面具含金量为80%。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李久芳说,“这件战国黄金面具采用铸造工艺,所用金料比较重,里面应该含有合金的成分,具体用途应该是古代祭师祭祀时所用的。”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戴面具的初衷与参加化装舞会类似。早在商周时代,祭祀活动就很盛行。当时祭祀活动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方相氏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闪亮发光的金属面具,在黄金面具上的五官位置与人面相近,这可以让戴面具的人窥视四周动向,以便发号施令。《周礼·夏宫》记载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是傩。以索室驱疫。”就生动地描述出祭祀中方相氏面戴黄金面具主持祭祀的场景。
2009年6月18-21日,首届中国宁波收藏展览会在宁波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展出。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宝——战国黄金面具为最瞩目的绝世珍宝展品之一。为确保国宝――战国黄金面具的安全,主办方以1.2亿元人民币的保价投保,并采取严密的保安防范措施。
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也曾经发现过金面具,最著名的是1986年在内蒙古通辽市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面具。根据史料记载,契丹贵族人死后有“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丧葬习俗。据说佩戴这种面具,可以防止尸体腐朽,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生前的容颜。2007年2月12日,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距今约3000多年的黄金面具,而它却与战国黄金面具造型迥然不同。这个金沙黄金面具,高11厘米,宽19.6厘米,尺寸规格与真人面孔相同。夸张的造型具有明显的古蜀国青铜人像的特征。同样是祭师所戴的黄金面具,它和战国黄金面具的风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是因为地处西南地区的先民,在举行祭祀典礼中,通常击鼓鸣乐,跳跃舞蹈,认为这样可以在祭祀时达到人神共欢的效果,而所戴的很多面具都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体现出中国古人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上一条:曾侯乙墓金器
下一条:忠王真金王冠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