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历史 > 各国黄金历史

巴西的黄金文明
发布时间:2022-06-14 17:07:19     点击次数:161      文章作者:管理员

巴西的黄金文明

 巴西黄金史。巴西是世界上有数的产金大国之一,为此受到一些黄金资源缺乏国家的羡慕,这些国家后悔当时没有在这么丰富的土地上站住脚跟。法国和荷兰的远征队也曾探察过巴西各地,但只停留很短时间。18世纪人口的增加,证明了巴西的黄金多么具有魅力,在不到一个世纪中,人口由30万增加到300万。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探险家培德罗·阿尔巴雷斯·卡布拉尔“发现了”现在的巴西。不过,把巴西正式划为葡萄牙领土并派葡萄牙人来作总督是49年以后。征服巴西以后,从新大陆大量流入西班牙的黄金也点燃了葡萄牙人的黄金美梦。他们认为,南美大陆东岸和秘鲁一样也可能是黄金宝地。尽管如此,实现安第斯山脉东部地区的黄金梦却花费了一个半世纪的岁月。

 被称作班迪兰特斯的探险队深入到巴西内地,在探查土地的同时,也经常探察矿物资源。17世纪末,发现该国第一个丰富的金矿脉的就是这个班迪兰特斯。从里约热内卢到内陆的一大片区域,不久吸引来了数千探矿者。在18世纪初,住在这一地区的欧洲来的人达3万之多。随着进入该地区外国人的增加,人们不得不向更大范围移居,许多殖民者和探矿者向西部迁移,使巴西成为黄金生产重要国家。

 这里要特别介绍黄金国度--黑金城的发迹史。黑金城的皮拉尔耶酥教堂在装饰上共耗用黄金434公斤。黑金城于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路从里约往北,都市让位给大片的“城乡接合部”,山坡上到处是烂疮一样的贫民窟,热带的明净的云天倒映在近海沼泽里。再往北去,公路转入盘山道,景色愈加荒凉,山里面树木还算茂密,但都不高,大概是次生林,山坡上明显有烧荒的痕迹。山坳里有时会出现一小片原始森林,引人想象几百年前南美大陆丛林蓊郁的景象;有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段废弃的窄轨铁路,顺着山势爬行,消失在山背后。

 17-18世纪,这一带山区是骁勇的圣保罗“旗队”(Bandeirantes)的势力范围。这些葡萄牙殖民者分期分批从圣保罗的大本营出发,进入深山密林猎捕印第安人,挑起部落争斗,目的是使印第安人丧失领地,沦为奴隶。印第安女奴与白人殖民者所生的下一代,往往也被“旗队”吸收为子弟兵,参与新一轮的探险。殖民者就是用这种手段逐步深入巴西腹地,蚕食印第安部落领土,到17世纪中叶,“旗队”的地盘已从圣保罗附近的大西洋海岸扩张到安第斯山脉-亚马逊河一线。

 从理论上讲,连接里约热内卢和巴西内陆省份米纳斯·吉拉斯州的40号国道基本上同两三百年前的“王家大道”(EstradaReal)相重合。来自南美洲最古老地层的黄金、钻石、贵橄榄石和黄玉,从米纳斯矿区(米纳斯·吉拉斯在葡萄牙语中意为“多种矿产”)运到里约,500多公里的山路骡车队要走好几个星期。关于巴西的淘金热,《忧郁的热带》(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黄金)运输量是如此之大,现在已很难想象,光靠捡拾沿途牲口掉落下来的蹄铁,在当时就足以养活一批人。”

 那些掉落在“王家大道”上的蹄铁,想必有一大半是在黑金城(OuroPreto)给钉上的。黑金城的故事始于1698年。据说,有个名叫安东尼奥的“旗队”随从,在一条小河边喝水时看见,河岸上散布着许多带有奇异的黑色光泽的金属颗粒,他随手捡了几粒,后来才知道,这种表面发黑的金属,真实的成分是黄金。传说中金子遍地、俯拾皆是的“黄金国度”(ElDorado)就这样被发现了,短短几年内,黑金城迅速建立并成为世界性大移民潮的漩涡中心。在18世纪上半叶,巴西黄金至少引发了三大洲的人口迁徙:在美洲,“旗队”从圣保罗、从热带雨林的各个角落赶来,投奔金矿;在欧洲,葡萄牙人从大西洋另一边飘洋过海涌入巴西,投奔金矿;采矿急需大量劳力,对非洲黑奴的需求量激增,于是非洲至巴西的海路成了贩奴热线。

 从黑金城到里约港的“王家大道”则成为一条黄金热线。黑金城出产的黄金,未出矿区先要过一道关,官家就地抽走20%——这是雷打不动属于葡萄牙王室的“五分之一税”。在通往里约的半道上还有一道关,金条要再被抽走20%,其中一半被驻站官兵瓜分,另一半充公上缴。剩下的黄金到达里约后便立即装船运往葡萄牙。

 18世纪中期,里约人口仅有2万,纽约也不过5万,而距离里约513公里的黑金城却拥有11万人口。在发现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100多年前,黑金城所产的黄金一度占到世界黄金总产量的70%,在整个美洲大陆,黑金城是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但现在的黑金城面积还不如纽约的中央公园,5万人口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外来的学生。这里的黄金在18世纪末就已采尽,城市应黄金之运而生,它的黄金时代也随着金矿的枯竭而一去不返。到18-19世纪之交,黑金城人口锐减,城市几乎停止运转,它的“表皮”像化石一样冻结在了18世纪。

 现在的黑金城是个宁静的“露天博物馆”。一眼看去,它活脱脱仿佛一座南欧古城,而不是新大陆的城市:坡度很陡的街道随地形高低起伏,巴洛克式天主教堂的曲线轮廓统领着城市天际线,还有广场、喷泉、卵石路、灰泥红瓦的民居,这些城市“硬件”所构成的是一个足以乱真的“欧洲”式符号系统,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搬到葡萄牙或西班牙、意大利,大概不会有多少突兀感。

 但这个外壳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首先,在黑金城的全盛时期,这里街道上行走的十有八九不是白人。奴隶与白人的比例高达5:1,一个白人即使再穷,通常也有两三名黑人或混血奴隶伺候身边,由于白种女人稀缺,而热带的道德风尚又相当的松弛,便大量地出现了黑人与白人、印第安人与白人乃至黑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种族构成十分混杂。

淘金工作几乎全由奴隶完成,甚至城里那13座巴洛克教堂也基本上是从未到过欧洲的混血奴隶的作品。著名雕刻家、建筑师安东尼奥·佛朗西斯科·里斯本就是一个白人木匠与混血女奴的私生子,因为天生残疾,他的绰号阿莱哈丁诺(“小跛子”)比本名更有名,他40岁时染上一种全身溃烂的奇症,手指严重扭曲,工作时不得不让助手把钉锤、凿子用带子捆在手腕上。他的腿不能直立,只能跪着工作,到后来只能躺着进行雕刻;脸也因病而变形,变得丑陋不堪,为了不吓着别人,他在头上套了一只仅露出眼睛的布袋,平时只在夜晚工作,出门时总是坐在轿子里,避免被人看见。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阿莱哈丁诺在黑金城完成了一系列精美的教堂雕刻,在巴洛克的繁复形式中注入“罗可可”的流畅元素,创造出巴西式的巴洛克风格。这个从未受过专门教育的艺术家在身后得到了“巴西的米开朗琪罗”的称号。

 阿莱哈丁诺的代表作是大广场附近的“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为使教堂主体看起来更突出,他创造性地把通常是方柱体的钟楼改成了圆柱,并让钟楼的位置略退后一些。黑金城有一座由黑人出资兴建、专为黑人祈祷之用的“金色圣欧菲姬妮教堂”。它的建造者是一个传奇式的黑奴,名叫佛朗西斯科,他原是非洲安哥拉一个部落的酋长,整个部落都不幸落难,被拐卖到黑金城当了淘金奴。在黑金城,金矿主通常会采用一种奖励机制来刺激奴隶劳动,根据生产量,奴隶可以得到微薄的报酬,挖出的金子越多,收入的金子也越多。或许因为机缘,酋长的收成出奇的好,几年下来,他用积攒下来的黄金赎回自由身,然后赎出他的儿子,再逐一赎出整个部落。他们共同凑钱造起一座属于自己的教堂。欧菲姬妮本来是一位努比亚(东非古国)女王的名字,她成为流落巴西的黑奴的保护神,名义上却披着欧洲天主教圣女的外衣。供奉在圣欧菲姬妮教堂里的这位非洲女王,是一个黑人女性的形象。

 非洲文化渗透进了欧洲人的宗教。耐人寻味的是,“金色圣欧菲姬妮教堂”里还有中国人的印迹。那是悬挂在教堂侧墙上的四块木屏壁画,据说作者是从澳门到巴西淘金的中国工匠,其中一幅画着《鲁滨逊漂流记》的场景,另有一幅天主教节日的画面,几个长辫马褂、中国人打扮的看客好奇地站在一旁观望。壁画上,红底黑线的图案还真有点中国工笔画的味道。

 18世纪中叶,中国正是乾隆年代,画上那几个飘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中国人,他们面对遥远而陌生的新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在那场席卷美洲、欧洲、非洲人的淘金热中,居然也有中国人的身影,尽管那只是一种边缘的观望姿态,中国人并非与那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链完全无关。黑金城的故事在100多年前就已结束。流过里约的黄金却成就了里约在19世纪的迅猛发展。鲜为人知的是,流入葡萄牙王室的那部分黄金,还影响了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乃至间接影响了全世界——当时负债累累的葡萄牙王室把大部分黄金用于偿还借自英国的款项,间接地为工业革命助了一臂之力。

 巴西不仅是产金大国,而且是一个盛产宝石的国家,宝石和半宝石的品种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主要的半宝石有玛瑙、紫晶、黄晶、黄玉、水晶、碧玺、海蓝宝、帝王黄玉等,其中帝王黄玉和碧玺最为有名,是巴西的特有产品;宝石有祖母绿、钻石、红宝石和蓝宝石,其中祖母绿的质量上乘,但红、蓝宝石产量不多。其次,还有珍珠、玉髓、化石等。

 早期,巴西以出口原矿为主,所创造的出口额有限,后来逐步转向加工产品,即经切割和打磨的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近年来,镶嵌宝石首饰异军突起,以其纤巧、妩媚的设计风格获得了世人的青睐,很快打入并占领了国际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目前,主要的进口国和地区有(按进口值排序):日本、美国、瑞士、德国、台湾、香港、法国和意大利。2002年,首饰、宝石和加工用贵重金属的出口总额达6.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加工宝石1.3亿美元,人造宝石0.1亿美元,黄金和镶嵌首饰0.9亿美元,加工用贵重金属0.7亿美元,黄金3.5亿美元,其他制品0.55亿美元。

 巴西宝石采矿和加工业的历史悠久,水平也很高,从采矿到生产加工已具相当规模,目前有350家企业经营宝石加工,450家经营镶嵌和贵重金属生产,500家生产金银饰宝石的作坊,经营宝石的商店1.6万家,出口公司200家,总从业人员35万人,另有不计其数的个体经营者。但在1994年到1998年期间,美元与巴西货币雷亚尔等值,使国外低价宝石与首饰大量涌入,极大地冲击了国内的生产,成为该行业的低谷时期。1998年巴西珠宝首饰协会成立后,加大了投资与管理,开创了彩色宝石和装饰用植物种子混合加工工艺,有效地遏止了滑坡趋势,加之近年雷亚尔不断贬值,使巴西产品出口增加,彻底改变了被动局面。目前该协会有200家企业会员,有自己的刊物,定期发布国内宝石生产加工情况,展示新式样品,大大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使质量提高,价格下降。最近五年,巴西连续获得五项国际大奖,使巴西的珠宝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协会计划积极扩大销售网络,和更多的超市及商店签订销售合约,将消费等级提高到C和D级。

 镶嵌宝石和制作首饰离不开贵重金属,其中黄金为首选,因而黄金的消耗量很大。巴西是富产黄金的国家,但过量开采和污染严重影响了黄金的生产,自1990年到2002年巴西黄金生产由世界排名第八位降到第十三位,年产量由100吨降到了55吨,减少了近一半,预计2003年产量可提高10%,达到60吨。即便如此也不能满足需求,还需从国际市场求购。当然,巴西的黄金也出口到其他国家,2002年黄金出口数量占生产总量的一半,价值3.5亿美元,出口地主要是美国、瑞士、以色列、阿根廷、秘鲁、意大利和香港。

 据巴西珠宝协会估计,2003年巴西珠宝业产值将达14亿美元,到2006年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其中宝石镶嵌和贵重宝石加工为5亿美元。为达到此目的,2003年初在圣保罗举办了第36届全国首饰、钟表工业展,计有150家企业参展,10万业主出席,成为拉丁美洲黄金珠宝业的一大盛事,成交额达到了0.85亿雷亚尔,比上届增长10%。在上周刚刚结束的第37届全国首饰、钟表工业展上,成交额为1亿雷亚尔。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澳大利亚淘金史
下一条:拜占庭帝国金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