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氏 宗 祠
金姓祭祖的地方。1.明、清古建筑。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为1998年5月4日确定的安徽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60。此次该类古建筑共确定131处。金氏宗祠卧于南溪古寨高山脚下,一条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房屋全是徽式建筑,其中还有元代建筑的房屋一幢,明代建筑的一座大成祠和两座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金氏宗祠(大成祠)整个建筑面积有1200平方米,前后三进,88根柱子落地,门楣高大,山墙耸立,天井庭院宽敞,两旁有花鸟麒麟浮图座厢,后厅是祖宗牌位,内悬“南溪鲲化”等匾额,整体组合气势恢宏。据金氏族谱记载,金氏祖先为匈奴王室休屠王太子日石单。晚唐末年,金氏祖先为避黄巢起义,从徽州迁到至德南溪定居,距今已有1127年。明清时期,金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多人在朝廷为官,村内有99条巷弄,1000多户,4000余人口,巷弄内全是曲径通幽的石板小道,房屋依山而建,成梯形走向,绕着小溪有序地排列着,溪水就从房檐屋脚下流淌。据传古时村内建有大小祠堂15座。村前建有文昌阁和贞洁、守孝两座牌坊,村前山上还竖有一块2米高的石碑,上刻“南溪社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左下方一行小楷写着“万历36年戍申孟秋建”,由此可以推测,当年村民们在祀过社神后,就要在花戏楼内演目连戏。由于这里风光秀丽,地形奇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势,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至德县政府和县城中学曾一度迁到这里。
2.如“英山金氏祠堂”。位于湖北省英山县西河金家铺镇金家冲村新屋湾。此处山清水秀,田园风光,小河流淌,风景秀丽。金氏祠堂始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别致,布局合理,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它记载着英山西河首姓,名门旺族,六中进士的金氏家族八百年的发展历史,传承着当地风土人情山乡文化代表风格,保留了大别山南麓特别的建筑风貌。是英山金氏族人的骄傲和寄托,是大别山传统文化难得留存至今并保存完整的遗迹。遗憾的是金氏宗祠曾被外人占用。在英山金氏族人的正义呼吁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英山县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慧眼识真金,依法护国宝。已于近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行文,将英山金氏祠堂列为英山县第二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为英山金氏族人保护金氏祠堂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长期保护、管理、修缮金氏宗祠奠定了基础。
宗祠,又称宗庙、家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四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四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