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纪念金币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3:48 点击次数:71 文章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第三组纪念金币。上海造币厂铸造。1992年发行。规格:23毫米。重量1/3盎司。面值:100元。成色:91.6%。质量:精。发行量:10000枚。本色金币。全套5枚。正面图案:国徽。背面图案:大禹。禹,姒(si四)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乡为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 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1989年3月23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离故里”。1992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据《潞安府志·卷四》记:“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潞城县三池南里有大禹泉,《潞安府志·卷四》:“相传大禹经此,相地穿井得泉焉”。潞城大禹山,相传大禹治水曾经驻留于此,因以名山;山腰有洞,山巅有石砌大禹庙三间。《潞安府志·卷四》:“大禹山在(潞城)县南十里,高八百九十三丈,北连卢山,南连长治百谷山,上建庙”。《泽州府志·卷十三·古迹·凤台县》:“邑(今晋城市)东南二十五里太行山北有龙门峡,传为禹所凿,盖丹水所出之地”。错錾沟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奥治村,相传为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