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王之印”金印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3:48 点击次数:49 文章作者:
——西汉符节印玺。1956年出土于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6号墓。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8厘米,重89.5克,边长2.4厘米,高2厘米。此印为金质,方形,蛇钮,昂首盘屈,身有鳞纹。蛇头伸向右上方,印钮与印身为分别铸成后再焊接在一起,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个字。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王国,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西汉时唐蒙在南越吃到蜀枸酱,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邛竹杖,西南夷的信息逐渐传到汉王朝。西汉王朝为了打通到身毒(今印度)的道路,以对付匈奴,派出使者到滇国,受到滇王的接待,于是有了“汉孰与我大?”的对话。使者回朝后“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滇国已经引起汉王朝的特别关注。汉王朝先破南越,又在西南地区置越巂、沈犁、汶山、武都诸郡,然后派使者喻滇王归顺汉朝。滇王恃有数万人口,又有附近的靡莫、劳侵等部落相助,不愿归顺,后汉军先灭靡莫、劳侵,兵临滇国城下,滇王举国投降。滇国国土从此纳入了汉中央王朝版图。汉武帝并没有杀滇王,而是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国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司马迁还特别提到,西南夷有数百部落酋长,只有夜郎、滇两部落得到汉朝的王印,而滇王最受汉朝的恩宠。从此,滇国成为西汉的益州郡,但由于滇国地处边疆,生产力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内地不同,汉王朝仍令滇王“复长其民”,管理滇国的事务。这种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建置和统治方式,在出土文物中也得到印证。此印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对于其真伪;是汉朝所赐或是滇王自制;为何与《汉旧仪》中所载汉朝赐印的规格不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本取得共识:出土的滇王之印确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记汉王朝赐给滇王的金印,并非滇王自制。由于滇王是汉朝特殊的内臣,所以汉王朝赐给滇王的金印既不同于汉王朝颁赐给诸侯王的黄金玺,也不同于颁赐给列侯的金印,更不同于颁赐给外臣的金印。至东汉,滇国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迷雾中,史志上再也找不到有关滇国的记载。但1956年晋宁石寨山第6号墓滇王金印的发现,结合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实录,这段失落的古代文明又重现于世。据说,1956年考古发掘时,开始并未发现王印。考古队于是用筛子细细摇拨沙土,终于在泥沙之中,发现金光闪现的一小方寸。洗擦干净,考证后为“滇王金印”。金印现藏于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历来,同样送赐外国的金印只有“滇王王印”及东汉时送予日本的一枚,日本曾称两者为姊妹印。滇文化是一个失落的古代文明。尽管《史记·西南夷列传》有数百字滇与滇王的记载,滇文化留给我们的谜还是太多。就说滇文化的来源之谜,自西汉“太史公曰: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以降,遂有楚庄蹻说、濮僚系说、岷山庄王说、北方草原斯基泰文化说、越文化说和土著说等,众说纷纭,至今未解。滇文化是云南青铜时代的文明之光。云南自古以来盛产各种有色金属,在海内外享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汉书·地理志》记载:“俞元怀山出铜”。“律高,不空山出锡,町山出银铅”。“贲古,采山出银,羊山出银铅,乌山出锡”。汉代俞元县即今澂江、江川、玉溪等地;律高即今通海;贲古即今蒙自、个旧一带。铜和锡的大量开采和冶炼,为云南青铜时代滇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独具一格的滇文化,是世界古代青铜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迄今为止,云南各地出土的滇文化青铜器已达10000多件,90多种。那些雕铸在贮贝器、铜鼓、装饰品和铜房模型上众多的人物和动物图像,以及凝固在青铜器上的农作、放牧、狩猎、纺织、战争、祭祀、舞蹈等活动场面,展现了滇文化的历史画面,以及滇文化与中原地区、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化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