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版《金刚经》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3:51 点击次数:20 文章作者:
——用纯金箔制作的经书。2004年1月16日,金版《金刚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国佛教协会监制的中国首部黄金版康熙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迹正式在全球限量发行,引起了巨大轰动。这部拥有“中华第一金书”、“国礼金书”、“佛教经典”等众多头衔的奇书,不仅引得市民纷纷想一睹其真容,而且众多收藏行家、专家学者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金版《金刚经》面向海内外限量编号发行5000册,国内发行2000册,每册售价1.96万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为佛家经典。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版本的经文有上千卷,而被誉为“经中之王”的《金刚经》是佛经中影响最广、地位最尊的经文。“金刚”比喻坚固不可摧毁、“般若”即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此名意味着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修得‘佛道精髓智慧’,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金刚经》迄今为止共有六种不同的译本,只是没有黄金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本”,这部黄金版《金刚经》正是选用此译本。中国首部黄金版《金刚经》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金刚经》经书采用鸠摩罗什译本、康熙手书的版本。黄金版《金刚经》由纯度高达99.9%的黄金制成。金纸采了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纳米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这种金纸的制作和印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因为这些特殊的品质,该本金书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华第一金书”。该书被装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盒子里,整本书共36页,连包装盒重6公斤。盒子做工考究,是用高贵典雅紫檀木雕刻而成,上面写着“金刚经”三个大字,揭开盒式盖,一本垫着黄绸的书呈现眼前。古铜墙壁色的封面上镶嵌着一个由上海造币厂铸造的“释迦牟尼”金像。旁边还配有便于阅读的放大镜和纯棉手套。每本书都经过国家检测机关检测,并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证书,由国家公证处公证。被外交部指定为国礼赠送来访的外国领导人,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宮博物院、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永久性珍藏,因此极具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和馈赠意义。这部《金刚经》有几大特点:首先,它是国内外推出的第一套纯金制作的康熙手书《金刚经》经书,限量5000册。其次,它由纯度高达99.9%以上的纯金制成,金书的制作采用获得国家专利的最新纳米技术,在传统的金箔制品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传统意义的金箔不能用于机械彩印,它是将黄金用手工捶打或机械滚压制成,1克黄金最大可制成20平方米,已失去了物理的强度和韧性,易碎易裂、只能用于装潢和贴面。而最新研制的高纯度金纸,是用高能物理纳米技术制作而成,它结构严密、强度高、韧度足、不变色、附着力强,并且防潮防蛀,一张大16开的金纸含金量约1克,而制作1克的金纸约需要6克黄金。从金纸到金书,还需要特殊的印刷技术。高科技的金纸印刷技术,既能使彩色图像直接印在黄金之上,又能保持金纸原有的风采,还抗氧化和抗变色。最后,它还在北京灵光寺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北京灵光寺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寺院。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後留下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该国传到于闻(今我国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隋朝建立后,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咸雍七年(l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后,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据此可知,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1500余年,并已在这里供奉了800多年。佛牙舍利塔的建筑非常精美,底部以汉白玉石作塔基,饰以莲花石座和玉石雕栏。每层镶刻有石门、石柱、石窗。建筑形制为八角十三层密檐,高51米,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长8.50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拔挺立,金光闪烁。自海圆法师1979年守塔至今,二十年来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政府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金刚经》的版本有很多,为什么要选用康熙大帝的手书版呢?这是因为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修养(包括书法)最高的帝王之一,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巩固我国边疆、融合多民族的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意义的是,康熙大帝在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祖祈福,御笔亲书了《金刚经》,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流传于世的最优秀的书法作品之一。经书的珍藏与保养有特殊要求,金书虽然不怕风吹雨打、不怕潮湿霉变,但是却怕脏,所以翻阅时一定要戴上纯棉手套,否则,汗渍会在书上留下只有特殊专业处理技术才能去掉的手印了。此外,盛放经书的紫檀木盒是一种名贵的木材,它最怕潮湿和干燥,所以保存时应避免潮湿,更不能沾水;其次,应避免在过分干燥的环境中存放,不要在日光或强灯下曝晒,以免出现干裂,更不能接触热源,否则变形与干裂会毁坏紫檀木。对檀木的保养,明清时主要采用蜜蜡擦拭,没有蜜蜡时,用软绸布包些核桃仁擦拭,会使檀木光亮、颜色变深。此外,还可采用家具蜡擦拭,如果木盒出现微小裂纹,那是檀木在不同温度、湿度中的特殊表现,属于正常现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般若经》或《金刚经》。一卷。本经为姚秦时之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年)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入传,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本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有名的佛教圣典,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的佛教信徒大都以诵持《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增寿,甚至有人往生,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侣剃度,必须通过朝廷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而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是《金刚经》。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本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之所以普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并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本经内容是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全文一共有5000余字。梁昭明太子曾将其分成三十二分,其主旨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