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兽形盒砚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01 点击次数:12 文章作者:
——汉代文房用具。汉代砚品中的佼佼者。此砚分为盒身、盒盖与石砚三部分。通高10.5厘米,长25厘米,宽14.8厘米。1969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山云龙山北麓土山汉墓1号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馆。这件东汉制的鎏金砚盒,历久弥新,千年而不变色,不脱落,器身所嵌绿松石等各种宝石仍然熠熠生辉。是砚史上的稀世珍宝,代表了当时鎏金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此砚由石砚、盒身、盒盖三部分组成。砚扁平,呈长方形,砚面平整光滑,有柱形研石一枚,其上墨迹犹存。砚盒作神兽形,以上下颚交接处为界,分为盖、身两部分,并以子母口相合。神兽轩眉瞪目,张口伸舌,鼻似如意,双耳后抿,四肢蹲踞,状如蟾蜍。值得注意的是,神兽头生双角,肋生双翼,似为传说中的辟邪之属。神兽背部有一小圆钮,而其下颚部被设计成贮水的墨池。器表并镶嵌有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宝石。鎏金兽形盒砚的制造者,在不损害石砚原有的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又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金属工艺,制成了随形的兽形砚盒,增添了砚台的艺术价值。各色宝石使砚盒更加金碧辉煌,一副贵族气派。神兽的造型,代表了汉代吉祥祈福的求仙思想,给普通的砚台增添了更多的精神内涵。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一块石砚,使我国砚史上溯到五千年前。但在很长时间内,砚的制作注重实用性,较为粗率。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关注砚台的装饰性,不仅制砚的材料多种多样,而且琢磨更趋细致,有的还配上精美的砚盒。自此,砚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新阶段。土山1号墓中共清理出土文物近百件,其中,银镂玉衣、鸟兽饰铜壶、鎏金兽形砚、雁足灯等,均属珍贵文物。轰动一时的一件完整的银镂玉衣,全长1.7米,2600余片玉片被银丝串连而成。1977年在一号墓南侧,发现另一更大规模的墓,编为二号墓,从规模看,该墓应为主墓,2002年意外发现的一枚彭城王印章,成为考古专家判断墓为东汉某代彭城王墓的佐证。2004年10月19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