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6字词

西夏鎏金铜牛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08      点击次数:18      文章作者:
——西夏(1038-1227)金属雕塑。1977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贺兰山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现藏于宁夏博物馆。青铜质,长1.20米、宽0.38米、高0.45米,重188公斤。重量相当于茂陵鎏金铜马的7.37倍。模制浇铸成型,内空心,腹中尚残留铁砂内模。外表鎏金,出土时部分鎏金已脱落。铜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为研究西夏时代的冶金工艺和雕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鎏金铜牛”全身散发着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内屈跪伏状;牛首高抬,两角弯出优美的弧度,颈部宽厚有力,皮肤皱痕明显;尤其是双眼炯炯有光,却又呈现温驯之态,神情极似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经考证,这只铜牛是王陵的陪葬之物,后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专家指出,当今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谈到古代“鎏金”技术时,就是以此牛作为配图和解说对象的。它也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出外展览,宁夏博物馆为它保了2亿元的险。与鎏金铜牛一起重见天日的还有一件与铜牛大小相近的石马。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宁夏,而关于宁夏的来历,以及唯一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过国家政权但已消失了近800年的西夏王朝,则是许多人哑然不知的。西夏王朝(1038-1227)曾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最后在连年战争中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消灭。蒙古人灭掉西夏后未曾撰修一部足够份量的史籍,致使西夏历史湮没。然而如果撇开西夏,想全面了解11-13世纪的中国历史,定会大打折扣;而在文献资料严重短缺的今天,撇开近30年的西夏考古,西夏历史依旧苍白。当我们站在险峻峭拔的贺兰山上俯视这一片空旷、荒芜上耸立着的数百个陵塔、墓丘,在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拾起色彩斑斓的瓦砾尘屑,一股已经隐没的帝王之风便迎面袭来;已渐被湮没的辉煌而悲壮的西夏历史,也被重新鼓动复活。元昊所建立的王国西夏语称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这是一个曾经兼收并蓄、有过盛极一时文化的王朝。自1038年元昊称帝,到1227年末主失国,历190年,十传其位。西夏十帝加上未称帝之前的李继迁、李德明(后追封为帝)共12帝,凡250余年,其间金代辽治,宋室南迁,而西夏则巍然不动。西夏王陵在距银川市不远的贺兰山下,这里分布着一片高低不同的黄色土丘,这片黄土丘,当地的老百姓一直称它为昊王坟,老百姓所说的昊王坟的“昊”字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昊”。许多年来,就这片陵墓群的归属,史学界和考古界从没有过明确的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西夏陵进行全面调查、测绘,1989年又进行了一次补测。经过30年的追索,神秘的“大夏”王朝的身影渐渐清晰。西夏陵区东西宽近5公里,南北长10余公里,整个陵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共有9座帝陵、253多座陪葬墓。根据考古专家调查研究和文献记载,发现西夏陵的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西夏陵很可能是“仿巩县宋陵而作”。是袭用唐、宋时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除了一些基本制度与唐宋陵园大体相同以外,在很多方面又都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据文献记载,西夏十帝加上未称帝之前的李继迁、李德明(后追封为帝)共12帝,凡250余年,但只有9座帝陵,即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祐庄陵、襄宗李安全康陵。缺失的帝陵,其原因可能是最后几帝还未及营建陵墓就败亡了。西夏陵几乎每一座墓前都有一个巨大的盗坑,而在陵区中部的8号陵(后更名为6号陵)地面未见盗坑,考古队员选中它作为挖掘对象。该陵墓室深达25米,发掘工作进行得十分艰苦。当取土接近墓门时,人们发现,这座墓同样被盗掘过!巨大的盗坑从地面直通墓室,盗坑内的回填土明显松软。那座墓紧靠在山脚下。顺着狭长的斜坡墓道走进墓室,墓室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地下宫殿”,只不过是一个并不宽敞的土洞。盗坑正当墓室顶部。根据墓室底部铺地砖和仅存的20-30厘米的墙基,可推测这座陵园的墓室是一座三室的土洞墓,中室面积不到50平方米,两侧室各有2平方米左右。全部随葬品只剩下几件零星的金银饰器,淤土内尚有少量散乱的尸骨。墓室建造得如此狭小简陋,墓室被破坏得如此惨重,完全出乎发掘者的预料。不仅8号陵是这样,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西夏王陵的陵寝墓室均是人为掏制的土洞墓穴,无一砖石结构。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他们简陋的墓室内很少发现有贵重的陪葬品。毁陵者除了蒙古大军外,还有民间的长期洗劫,已发现的9座帝陵、253座陪葬陵无一幸免,有的盗坑深达数米,至今未平。如今的西夏陵默默矗立在漫漫戈壁,它既没有秦陵的铺张、唐陵的华彩,也缺少宋陵的考究、明陵的气派,然而却已以它的磅礴与苍凉,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得失。与简陋的墓室相比,西夏陵墓的地面建筑要讲究得多。敦实的陵台、奇伟的献殿、高耸的角楼、矗立的阙台、斑斓的脊饰……不禁让人追忆起西夏王朝的雄风。西夏时期佛教发达,最兴盛时僧人非常之多,西夏法律还曾限制过老百姓出家,但其统治者却始终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广建寺院佛塔。近千年过去了,宁夏境内至今仍有大小佛塔400多座,被称为佛塔的博物馆。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政权虽然存在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西夏文字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西夏文字是我国少有的少数民族自创文字,即史称的“番字”、“番书”。800多年前,也就是西夏建国前夕,元昊命西夏文字学家、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等创造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野利仁荣模仿和借用汉字的笔画,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共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西夏文的特点是笔画繁琐、结构复杂,大多数字在10画以上,而且喜用撇、捺,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人们习惯上将汉字称为方块字,事实上将西夏字称为方块字更为贴切。西夏字笔画繁复,但结构紧凑,字形饱满,个性鲜明。在当时,它不仅用于政府公文,而且还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近千年前,西夏文写意了西夏国自尊自强的个性。自元朝灭西夏后,西夏文就被元统治者强制废除。历史上很少有人会把敦煌艺术这个世界级的宝贵遗产和西夏人联想起来。然而在1964年的夏末秋初,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会同敦煌文物研究所组成的敦煌西夏洞窟专家考察组,经过三个月对洞窟的考察,发现在这里的500多个洞窟中,西夏洞窟竟多达80多座。西夏在此统治时期,从没中断过对洞窟的开凿。今天,这已成为研究西夏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