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鐙(dēng、dèng)的简体字。①古代陶制的盛熟食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说文》:“镫(dēng),锭也。从金,登声。”按,即登也。古用瓦,后世范金为之,又制此字。”②指这种食器的基部。《说文》:“镫,锭也。从金,登声。”按,即登也。古用瓦,后世范金为之,又制此字。”《礼记·祭统》:“执醴授之,执镫。”注:“镫,豆下跗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实于镫。《注》瓦豆谓之镫。”《疏》诗: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韵会》:“豆下跗。”③马镫。《广韵》:“镫,鞍镫。”《礼记·祭统》:“执醴授之,执镫。”注:“镫,豆下跗也。”镫子:挂在鞍子两旁供脚登的东西。多用铜铁制成。如:出了大门,跳上战马,镫子一磕,飞奔而去。唐·韩偓《香奁集·马上见》:“和裙穿玉镫,隔袖把金鞭。”④古同“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膏镫。也称锭、钉、烛豆、烛盘。古代照明用具。青铜制,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或有三足及柄。盘所以盛膏,或中有锥供插烛。《集韵》:“马鞁具。”《正字通》:“马鞍两旁,足所踏也。”《刘公干·赠五官中郞将诗》:“明镫熺炎光。又山名。”⑤泛指灯、油灯。⑥镫骨:中耳听骨的一部分。形状象马镫,外面跟砧(zhēn)骨相连,里面的一端跟内耳相连。⑦山名。《山海经》:“鼓镫之山。又与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