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淘金史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31 点击次数:97 文章作者:
——澳大利亚黄金文明。澳大利亚位于澳洲,地处南半球。“澳大利亚”一词源于拉丁语“Terraaustralisincognita”,在英语中意思为“南方的陆地”。整个国家是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23万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400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3680公里。整个国土被海洋环抱,海岸线长达36735公里。疆域跨经度40度,跨纬度30度。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由120多个国家的移民组合而成。澳大利亚全国划分为6个州和3个州级行政区,它们是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和北部地区、首都地区及所属杰维斯海湾地区。主要城市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墨尔本是维多利亚洲首府,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因附近富有金矿,故有“新金山”之称。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衡。2003年总人口1800万,其中土著居民占1.5%,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占95%;华侨和华人占1.7%。澳大利亚只有近代史,如果要追究澳大利亚的早前历史,那只有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历史。现在形成共识的猜测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来自亚洲的移民。早在4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时期,那时的海平面远比现在的低,澳大利亚大陆板块与亚洲板块也还没有完全分开,名为(Aborigine)的土著人沿着大陆步行及使用小木船穿过窄小的海峡迁徙到澳大利亚,过着狩猎、采集的游牧式生活。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500多个部落,人数达75万之多。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迄今一直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是土著人生活的中心,因为艺术与宗教有天然内在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把过去与现在、人类与超自然世界联系起来。艺术表达了个人与集体的特性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1432年,中国明朝的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到达了北方地区的达尔文港。历史上第一个到澳大利亚本土的白人,是葡萄牙人曼德撒,他曾于1521-1532年在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探险。欧洲人大约在1606年东渡寻找黄金和香料,首次发现澳大利亚,并绘下了(CapeYorkPeninsula)的航海图。荷兰人称这片土地为新荷兰。约25年后,另一位荷兰人(AbelTasman)先后在1642及1644年创下了两次航海壮举,并发现了今天的塔斯曼尼亚省(Tasmania)。并将澳大利亚南、西及北部海岸绘入航海图。1616年荷兰人才开始真正探索澳大利亚,发现了约1/3的澳大利亚土地。直到1768年,库克船长(CaptainCook)从英国出发前往南太平洋,展开一次探险行动,才发现澳大利亚东部,并在1770年占领东岸一带,在约克角的控有岛升起英国国旗,并将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宣布为英王乔治三世所属。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后不久,美国便宣布独立,迫使英国要另觅地方流放罪犯,于是便在澳大利亚开辟新监狱。英国政府在1785年2月6日,依照库克船长发表的宣言,将澳大利亚东部定名为“新南威尔斯殖民地”,开始了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1787年第一批由首任总督亚瑟菲力浦率领的11只小船组成的“第一舰队”从英国出发,于1788年1月26日来到杰克森港下锚,这些船只载着780名的放逐犯人、海军及其家属约1200人,浩浩荡荡的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开始了欧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亚移民的历史,以后英国在澳先后建立了分散的殖民地,而这一天也成为澳大利亚建国纪念日。由于殖民者大量侵入,造成了侵入者与土著人之间在土地与生活资源上的冲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无法抵抗外来的侵略,至少有2万土著人死于土地的冲突,许多土著人沦为奴隶,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赶往不毛之地。更灾难性的是移民带来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资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亚的人数大约仅存7万人左右。1817年,“澳大利亚”这个名字被当时的殖民当局正式使用。1828年澳大利亚进行了第一次人口统计,流放犯人和自由民为36000人,英国军事人员为2549人,没有对土著人口进行统计。1850年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后,移民队伍中又增加了大量淘金移民成份。1867年,仅在数周内就有12000人集中到维多利亚的斯普林斯·库里库矿区。淘金热冷却后,各个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也日趋稳定。十九世纪下半叶,各殖民地先后成立自治政府。流放囚犯的政策延续至1868年停止,那时罪犯及释囚已占人口的1/9。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的六大殖民地的自治政府成立了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至此,澳大利亚的白种人约为377万,土著人口为9.3万。1908年联邦政府决定在悉尼和墨尔本之外的平地建起一座城市为联邦首都,以解决悉尼和墨尔本争做首都的问题。1914年英国向德国宣战,身为大英帝国的一份子,澳大利亚也加入了欧洲的战线,澳大利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投入了33万人的军力,其中牺牲了约6万人。1927年首都堪培拉建成启用,“堪培拉”是土著人的语言,意为“开会的地方”。1931年英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澳大利亚内政和外交自主权,从此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独立国。1940年澳大利亚的2万多军人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的伤亡人数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半,但是因为澳大利亚本土遭到日本的猛烈攻击,损失更为惨重,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澳大利亚政府体认到国防、经济都必须有各种优秀的人才共同参与才能成功,故也渐渐调整其移民政策,适度的接纳其他种族的移入。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才开始逐渐意识到侵犯了澳大利亚原居民的权利,于是着手改善与土著人的关系。政府尝试同化土著人,迫使土著人住入乡镇并接受欧洲文化的教育。土著人权真正有所改善是从1960年开始,政府设立了土著人事务机构,土著人成为了澳大利亚原始居民,部分土地归还给原属的土著居民,土著人获得了澳大利亚公民资格。1962年土著人获得了选举权。现在澳大利亚土著人受到了许多政策的优惠。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彻底取消了“白澳政策”,同年,澳大利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86年英国终止了各种对澳特权,英国的任何法律对澳大利亚不再有效。1991年12月,工党领袖保罗基廷当选澳大利亚总理,他提出澳大利亚应正视与欧洲地缘遥远的事实,认为只有融入亚洲社会才有前途,并正式启动了让澳大利亚联邦完全脱离英国、走向共和的程序。1998年2月澳大利亚“修宪大会”讨论通过了澳大利亚联邦实行共和的议案。今日的澳大利亚为民主政制,人口大约为1800万。移民以欧亚为主,使澳大利亚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色。澳大利亚人民正以主人翁的精神,迈向新世纪。世界第二大产金国: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物种类颇多,其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铁矿石、铝矾土、金、银、锌、镍、铜、铅、锰、锡、钨、铋、和稀土矿砂(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等;能源矿物有铀、黑煤、褐煤、石油和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物有铝石、蛋白石、蓝宝石、盐、石棉、白云石、磷酸盐等。在这些矿物种类中,铝矾土、铁矿砂、镍、锌、锰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5位。澳大利亚的黄金开采业亦十分发达,1989年的黄金产量高达202吨,在世界产金大国中位列前茅。从分布看,锌、铅、铜以布罗肯希尔和芒特一艾萨两地的产量最多。铁矿石品位高达56-60%,可露天开采,年开采量为300万吨左右。格鲁特岛的锰矿藏量最大。煤是澳大利亚最早开采、最早出口的能源矿物,也是澳大利亚矿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出口量占开采量的1/2。据统计测算,澳大利亚的矿产蕴量为:铝矾土62亿吨,铁矿砂350亿吨,侣矿石3121万吨,锌矿石5624万吨,铜矿石1360万吨,镍矿石192万吨,铀矿299万吨(占西方国家的16%,黑煤5300亿吨,褐煤1260亿吨,石油能自给70%左右。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的产金国,近代黄金的主要特征是黄金开采范围广泛、产量迅速增加、黄金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中的地位得到加强。1850年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发现黄金,引发了继美国加州淘金热后又一次世界淘金热,为世界黄金产量的进一步增加注入了新的活力。1856年,也就是在澳发现金矿五年后,澳大利亚的黄金产量创下95吨的历史纪录。澳洲原是个英国流放罪犯之地,由于在1851年发现了黄金,竟有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抢着买船票赴澳洲,澳洲从此变成了“黄金海岸”,黄金的魔法真是无边啊!到了1859年,随着美国加州、澳洲、俄罗斯、西伯利亚源源不断地开采,世界黄金产量一年便高达275吨,是十八世纪平均年产量的10倍以上。这意味着,当时十年的黄金产量就比得上从哥伦布到1848年这356年间的黄金产量。1893年在澳大利亚西澳洲的卡尔古利地区发现了黄金。这一发现使澳大利亚的黄金开采中心从东部转入西部。西澳洲是澳大利亚现代黄金工业的摇篮。迄今为止,仅从该地区的“金色一英里”矿区采出的黄金就达1300吨。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美国克朗代克河、科罗拉多和南非陆续又有金矿开采。1908年,世界黄金的产量是1848年的100倍以上,1888年的4.5倍。到了1908年,各种形态(货币的、储备的、装饰的)黄金总量可以熔成每边10米的大金块。而1500年才每边2米(它可是此前3000年文明的积累)。到1903年,澳大利亚的黄金年产量达到119吨,这一纪录一直被保持到1988年才被刷新。1994年,澳大利亚的黄金年产量达到256吨,1997年达到创纪录的311吨,2002年275吨,2003年290吨。近三十年来,澳大利亚始终占据世界五大产金国地位,2003年澳大利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产金国,2004年澳大利亚仍会保持第二的位置。澳大利亚黄金储备36.39亿美元,外汇储备1992年12月底为177.56亿美元。据1995年7月统计,黄金及外汇储备总计为124亿美元。2003年黄金储备为79.7吨,澳大利亚对拥有、购买、出售、出口黄金和一般金币都没有限制。但是,如果澳大利亚货币(包括任何种类的支票、汇票)的进出口超过5000澳元,就必须根据1988年通过的《澳大利亚货币交易申报法》进行申报。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次淘金潮:澳洲不仅是一个农牧渔业大国,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其中铅、镍、银、钽、铀、锌的已探明经济储量居世界首位。黄金的发现与开采颇具戏剧性。与美国的淘金热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19世纪50年代在维多利亚州也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澳大利亚黄金拓荒者有很多,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探险者、有的是淘金追梦人,但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莫其逊、杜通、佛白、斯密斯、帕乌尔和马奇逊。同样,澳大利亚发现和开采黄金有一个奇特的过程。在民间,1814年有一个带着锁链修路的犯人发现了一小块金子,但是谁也没有在意。1820年,牧羊的人们常常发现金子,可是,他们的发现也没引起多大关注。在学术界,1814年,现今的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会长莫其逊先生,研究澳大利亚南海岸不远的由北而南的那条山脉,它的地质构造和乌拉尔山有许多相似点。我们知道,乌拉尔山是一条产金子的山脉。因此,这位地理学家就推想:澳大利亚的这条山脉是不是也含有这贵重的金属呢?他的推断不错,果然,两年以后,有人从新南威尔土寄了两块金矿标本给他。他就决定劳务输出,送一批工人去新荷兰的金矿区。1840年前后,波兰探险家帕乌尔发现了含金的石英矿床,可是,澳大利亚总督担心黄金热难以应付,于是请帕乌尔不要把这件事外传。1844年,地质学家罗第里克·马奇逊在伦敦地质学会披露,澳大利亚的山地与出产黄金的部分乌拉尔山脉非常相似。马奇逊敦促英国政府特别是殖民地当局进行适当的调查。两年后,一名叫库拉克的探矿者出示了他在澳大利亚巴沙斯特山地发现的几块金子,这一次当局同样想竭力阻止这一情报。在南澳最初发现金沙的是杜通先生。在新南威尔士最初发现金矿床的是佛白和斯密斯先生。美国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引发19世纪第一轮淘金潮后,澳大利亚面对劳动力有被夺走的危险,感到被迫公开秘密的时机已经来临。1851年5月15日,悉尼等报纸报道在卡尔古里发现黄金。于是,梦想一夜暴富的人们从世界各地潮水般地涌向澳洲,在数周内几千人的探矿者聚集到该地,形成了全球第二轮淘金热。它带来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一样,人们从全国各地奔赴黄金产地,在墨尔本的警察竟然只剩下一人。尤其是奥非尔城产金最多,发展最为迅速。也就是在1851年,人们从维多利亚省掘出金沙,不久,在四个地方同时开采。这四个地方是巴拉刺、奥文河、奔地哥和亚历山大,这些地方含金量很丰富。但是,当时开采条件不够,前三个地方开采量不大。而亚历山大,矿石质量高,分布均匀,具备开采条件。当时,它所产生的金子价格是每斤1411法郎,达到全世界市场价格的最高记录。那时候,只要发现金矿,就不知有多少冒险家会不顾一切地跑过来,这中间有强盗、有良民,有要人家命的、也有自己送命的。特别是1851年,在这个黄金年中,“黄金热”变成了流行病,象瘟疫一样蔓延着,不知有多少人以为得到了发财的机会,结果反而客死他乡。大家都说,上帝慷慨地撒下了千百万黄金的种子,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于是,那些应运而生的收获人便来收金了。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掘金高。”累死的人固然多,可是一锄头发了大财的也不少。看见倒楣的,大家都不说;看见发财的,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五湖四海。不久,各种野心家便纷纷涌向澳大利亚大陆。单说墨尔本这个城市,就来了54000名移民,他们是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大军,是无恶不作的抢劫者。在黄金狂热的年代里,地方上的秩序混乱得无法形容。然而,英国当局以他们那种惯有的沉着,居然控制了这种局势。那些警察和士兵都不干抢劫的勾当了,并改邪归正。后来,金矿开采得井井有条,按严格制度控制着。而且,年复一年的开采,这金矿被凿得“千疮百孔”,象是白蚂蚊钻得遍地皆是的洞眼,矿层渐渐地快采完了。大量金矿的发现吸引了很多淘金者,1850年澳大利亚人口仅40万,在不到10年时间内,人口已骤增至115万人。澳大利亚港挤满了来自各国的移民,维多利亚州从1851年开始的10年间人口从7万增至54万,1852年一年仅从英国来的移民就有40万在澳大利亚登陆。澳大利亚有不少金矿床埋藏量极其丰富,许多探矿者得到巨额财富,他们又利用这些资金购入高价机器设备,以便更合理地采掘黄金。黄金热持续不降,新发现又接踵而来。淘金热带来的移民不断增加,促使澳大利亚开设了与欧洲和美洲的定期客轮;同时由于黄金热和急剧的人口增加,加速了该地通往各地的铁路建设。受澳大利亚黄金热的刺激,邻国的新西兰也掀起探金热。1852年在奥克兰市以东100公里处发现大量黄金,四年后在韦斯特波附近的河里又现金子,这些发现同样吸引来众多的希望发财的人,并在新西兰定居下来。“新金山”墨尔本及其索弗仑:墨尔本不仅是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发源地,而且曾经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金矿区。从墨尔本北部100公里的本迪戈到西北100公里的巴拿腊特(Ballarat)一带,曾经出现过许多金矿,统称为澳洲的黄金地带。这里的黄金开采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最后一个金矿在1954年关闭。墨尔本市西北部有一个叫索弗仑的淘金镇,它距墨尔本100多公里,这是一个已经被废弃了的金矿。1851年,这里发现大金矿,一直生产到1861年。现在,人们把18世纪“淘金热”时遗留下来的古迹,保护改建为今日的“户外金矿博物馆”。企图再现100多年前淘金者的生产、生活环境。据史料记载,这个大金矿刚被发现就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淘金者最多时达到三四万人。可谓车水马龙、生机盎然、盛况空前。后来随着矿源的逐渐枯竭,淘金者各奔东西,这座巨大的矿区渐渐冷落,最终废置了。为了纪念先辈淘金者对澳洲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许多州都把当年的金矿区旧址保留下来,成为博物馆或旅游景点。直到二十多年前,这里被一家独具慧眼的公司看中,他们修旧利废办起了这座金矿博物馆。墨尔本是当年澳洲发现金矿最早、最富的地方,人们过去把较早发现金矿的美国三藩市称为“金山”,但自从墨尔本发现金矿以后,人们便把三藩市改称为“旧金山”,而把墨尔本称为“新金山”了。金矿坐落在一片缓缓起伏的丘陵斜坡上,进入大门是一组蜿蜒相连的陈列室,金矿的历史背景、历史沿革,金矿在澳洲经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淘金者为金矿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当时的生活境遇……条理、细致、翔实、缜密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一座澳大利亚150年前功能齐全的小型矿山城市,而且能看到正在工作的锅炉,它是当年矿山使用的动力,也是矿山当年唯一的现代化设备。当年的矿山还没有电,人拉肩扛无法适应矿山的生产。这锅炉可为金矿的开采立下了汗马功劳。原理极其简单,由锅炉产生蒸汽,蒸气产生动力,动力逐级传导,最终拉动矿车的升降,使得矿车有足够的力量运送矿工和矿石。这个博物馆还为人们一过“淘金瘾”而提供了真实的现场和具体的操作机会。淘出的金粒还“物归其主”,允许游客带走,作为旅游纪念。金矿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墨尔本给人提供了身临其境了解黄金开采的丰富历史感受。西澳的主要金矿区:卡尔戈里:卡尔戈里(KALGOORLIE)镇是西澳的主要金矿区之一。自1893年简伦先生在卡尔戈里发现了第一块金块起,这小镇的寻金热便一发而不可收,20年代为最高峰期,共有大小140间采金公司成立。至现在,除了卡尔戈里的统一金矿联营公司外,尚有几十间私人拥有的企业,200多个金矿。卡尔戈里金矿的开采,最具代表性的是露天开采和高压水力开采。露天开采比较适合接近地面的金矿开采,优势在于可以使用大型机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即使矿床的含金量较低亦无妨。这种开采方法从1989年起开始普及,到1991年完全取代了原先的地下开采。高压水力开采的方式主要应用于尾矿的开采。自从尾矿被发现可以进行二次提炼之后,卡尔戈里更热闹了。累积了近百年的尾矿毕竟是个甚为可观的资源,它催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尾矿再处理的采矿公司,其中最大的是澳大利亚黄金公司。呈粉末状的尾矿,在高压水力的喷射下变成矿浆,然后顺着数公里长的渠道流入处理厂。同机械式的开采相比,这种方式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还能减少尘埃和噪音。当初淘金先驱简伦先生的发迹地,如今成了纪念式的旅游景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访客。旧式炼金的模仿表演、钻入纵深几百米矿井内的亲身体验、从表演者到讲解员全由“货真价实”的矿工担任着,这些都是最能满足参观者好奇心的内容。在这里,一天之内便能“翻阅”完澳大利亚100年的采金史。当年契约华工漂洋过海来到澳洲的“新金山”。他们头上盘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头戴竹制的尖顶圆帽,靠一根扁担挑着简单的行李和淘金工具,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矿区。当时用的淘金工具十分简单,他们用锄头、铁铲掘井挖金沙,然后不停地用水冲洗,剩下留在盘底的粗金沙粒,这就是淘金。华工为了早日发财荣归故里,拼命挖沙淘金,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也不愿停下来休息。有时矿井越挖越深,有深达几十米的疏松,每有崩塌,采掘的华工就被泥沙掩没,葬身井下,华工们冒着生命危险,辛勤劳动、节衣缩食、把用血汗换来的黄金寄回或托人带回唐山,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从1856年7月1日至1857年6月30日的一年间,仅由墨尔本出口运往中国的黄金,即达10万多两(盎司〕,在当时价值50万英镑。淘金华工辛勤劳动的丰硕回报,引起当地欧裔矿工的妒忌和仇恨,说华工来“金山”抢了他们的饭碗,欧裔矿工有组织地冲进华工聚居的地方,烧房子,抢财物,甚至残暴地殴打华工。当时的澳洲当局虽然也派兵维持秩序,平息反华暴行,但却同时制定排华法令,限制华工入境,华工入境要付每人十英镑的人头税等等,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为了防止排华事件的继续发生,索弗仑金矿让华工集中居住,派人看管和保护。西澳首府柏斯的“铸造币厂”:柏斯是西澳大利亚的首府,同时也是充满活力的城市。阳光和海洋是它的标志,这里是游客的度假胜地。柏斯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由于柏斯在地球上的孤独,从空中俯瞰它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1961年,为了给美国宇航员导航,柏斯人还真的全城彻夜亮灯,为空中的宇宙飞船作航标,故柏斯有“灯光城”之称。柏斯市中心海伊大街上,有一处铸币厂——它就是柏斯铸币厂。柏斯铸币厂是世界上仍在生产中的最古老的铸币厂,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淘金时代。如今,柏斯铸币厂以生产精美的金银纪念币而享誉世界。这个铸币厂对外开放,游人不仅可以参观制币过程和购买纪念币,甚至可以要求为自己定制或亲手做一枚世上独一无二的纪念币。柏斯铸币局是澳大利亚黄金公司的下属机构,主要生产贵金属钱币,目前已发行的有鸿运金、白金树熊、天伦鸟银币、纪念金牌和少量的首饰。销量最大的当数鸿运金,1991年它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金币。在香港和台湾仅1992年下半年就售出了10万枚。每年限量发行的鸿运金,由于其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具有额外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而受到特别的青睐。鸿运金不但图案多样,而且规格多种。最初的图案设计,都以在澳大利亚各地发现的大金块为图案,故起名为“鸿运金”。从1990年开始,图案改以该国的国宝——袋鼠为造型。目前发行的鸿运金包括有纯粹作为黄金投资工具的三个规格的巨型金币(分别约重1000克、311克、62.2克)兼具投资和收藏价值的五个规格中小金币(分别重31.1克、15.55克、7.771克、3.11克、1.555克)。除巨型鸿运金外,其他鸿运金每年更换一次袋鼠图案的形象。这些鸿运金是政府法定的货币,卖出时无需证书和检验成色,全都有具体的面值,同时又与国际市场上的贵金属价格挂钩,因而比其他一般的贵金属货币多了一重保障。从1991年起,柏斯铸币局开始每年依次铸制十二生肖的金牌及观音、关公等的吉祥金牌,以专门供应亚洲市场,这些金牌的背面全都刻有四季花图案:春天的牡丹象征富贵荣华;夏天的莲花显示清雅脱俗;秋天的菊花寓意长寿百岁;冬天的梅花代表坚韧不拔。在铸币局,可以看到从金片到金币的全部生产过程。他们精铸的金币技术要求很高,每铸几百枚就要换一个钢模,再经过精细的磨霜加工,使图案更加悦目、闪烁生辉。澳大利亚的华人淘金者:150年前(也就是在1851年),澳大利亚的乡村小镇巴拉瑞特发现了金子,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涌入金矿区,于是一场淘金潮便开始了。据史料记载,在澳洲150年的淘金史中,1851-1875年,是由淘金热引发的华工赴澳高潮时期。据说,在1854年6月趁着淘金热潮来到维多利亚州的华人就有3500人,而其中大约有2000人来到了本迪戈(Bendigo)金矿。这一时期,中国华南地区特别是中国广东的农民开始以契约劳工的身份进入澳大利亚。抵澳华工共有5.5万人左右,而当年澳大利亚大陆的总人口也不过35万,大多聚集在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和维多利亚(Victoria)的金矿区。2003年3月17日,澳大利亚悉尼的动力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早期华人在新南威尔士州乡间生活展览──“金缕缘”。有趣的是,澳洲最早的中国移民,以“王”姓最多。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展览陈列出不少王氏的移民故事,而其它华人大姓,例如“陈”、“李”都“望尘莫及”。巴拉瑞特当时一共有4万居民,而华人就有1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时中国人的体质没有外国人的那么壮。而且也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去投资很大很深的石英矿。所以大部公的华人都是向英国政府拿了一个执照之后,就自己一帮人挖那种没有超过两百英尺的矿。当时有一些外国人,他们自己开了一些小矿之后,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工作那么辛勤和有耐性,过一阵子,他们的矿便不能产大量的黄金,于是他们就都放弃了,中国人就到里面继续挖金子。华人为当时金矿区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都奠定了基础。但来这里淘金的华工很少有人愿意留在澳大利亚。他们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挣钱还债,大多数人只在这里工作两三年、三四年时间。绝大多数都在金子开采完了之后就离开了这里。在巴拉瑞特的金子被挖掘完毕之后,他们顺着澳大利亚东海岸金矿的足迹到达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州的北部等地。不过,当地人对华人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毕竟华人曾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过,所以巴拉瑞特人为有华人淘金史而感到自豪。2001年,起初发现黄金的那个小镇的人们举行了纪念华人所做贡献的活动。现在华人在这个镇上都有一种家乡感。对本镇的华人来说这是非常欣慰的。这个小镇建起了大金山民俗村,历史博物馆的华裔导游告诉人们:洗黄金就象华人淘米一样,因为黄金比沙子重很多。当时小金矿里面的很多泥土中混着很多沙金,或者是金块儿、金粒儿。所以当时华人就是从金矿中找到那些含金的碎石之后用水来冲洗。听说最鼎盛的年代,一天可以找到300两以上。所以当时很多华人淘金者把这种淘金的方式称作是珠宝店,好像就是在里面捡珠宝一样。听说这个镇子上一共出产了630吨的黄金,大概有100吨以上的黄金是我们中国人向英国政府呈报上去后挖出来的。这个镇上当时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华人,他开办第一家华人经营的旅馆,叫做美国旅馆。澳大利亚第一家商业银行有一个名誉董事也是华人。说明当时华人发大财的人大有人在。发生在澳洲的排华运动始末:19世纪50年代澳洲发现金矿,消息很快传遍了澳洲和世界,于是就有成千上万的华人淘金者来到澳大利亚的“新金山”矿区,他们绝大多数是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贫苦农民和破产劳动者。具体地说,他们就是从香港出海的广州周围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人和从厦门出海的闽南人。由于中国人口的激增,自清朝中期以来,这个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其13个县的面积共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全省面积l/10,而人口竟达18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2,四邑、中山一带的人口尤为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1500-1600人,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的矛盾,造成大量的无地少地的农民离乡背井,流落他省和海外。1851-1875年,由淘金热引发的华工赴澳高潮时期,抵澳华工共有55000人左右,大多聚集在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和维多利亚(Victoria)的金矿区。当时维多利亚州的巴拉腊特(Ballarat)、本迪戈等地都因盛产黄金,成为华工集中之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巴拉腊特1853年有华工2000人,三年后即增至25000人,华人占该地人口的1/4,至1859年,维多利亚州华人已达42000人。新南威尔士州,1861年有华人21000人,占全州人口的l/6。大批华工在那儿,成群结队,翻山越岭,寻找金矿,一旦发现金矿,便就地搭蓬架屋,群聚而居。他们不仅要受风雨雷电和猛兽之灾,还要遭到土著人的袭击和殖民者白种人的欺凌杀害。据专门研究巴拉瑞特华人历史的专家介绍,由于中国人外表和文化上都与西方人极不相同,加上对华人成功的嫉妒之情及种族歧视的色彩,因此华人矿工被不少欧裔民族的矿工所歧视。当时英国政府也要求华人必须居住在一起,不允许散居。一个很小的帐篷里面要放3张床,有6个人轮流睡。冬天的时候帐蓬内非常潮湿寒冷,所以伤寒症很流行,人的死亡率很高。1854年,在争夺金矿开采的过程中,本迪戈金矿发生了第一次澳洲大规模抵抗华人的暴动,维多利亚州政府于次年也就是1855年引入了中国人移民法限制,这导致了后来的“白澳主义”。尽管澳洲的黄金开采持续了100年,但真正能够在金矿中寻找到闪闪黄金而一夜暴富、鸡犬升天的华人几乎微乎其微,更多的华人则是在隆隆的爆破声中将尸骨永远地葬身在阴暗潮湿的坑道底部,而再也不能告老还乡。为了有一个寄托,当年来到澳大利亚淘金的中国人就兴建了不少关帝庙,使这里成了他们在与外国人发生冲突之后的避风港。同时,为了便于自助自保,这些华工便秘密组织会党。199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华侨协会(BendigoChineseAssociation)发现了一本洪门会簿,就是这种秘密会党存在的重要证据,据说当时参加洪门会的华人占到在澳华人的一半。也正因为有上述坎坷的经历,来这里淘金的华工很少有人愿意留在澳大利亚。他们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挣钱还债,大多数人只在这里工作两三年、三四年时间。绝大多数都在金子开采完了之后就离开了这里。1875-1900年,澳洲的排华运动不断升级,华工急剧减少。这一时期入澳华工约有8000人。随着澳洲浅层金矿大部被淘采净尽,很多华工开始舍弃淘金而转向其他职业,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流人城市,从事工商业,悉尼和墨尔本成为华人集中的重要中心。1881年,墨尔本有华人1057人,悉尼有1321人。到1891年,墨尔本的华人达2143人,悉尼有3499人,10年之间增加了1倍。华人的会馆堂所在唐人街不断建立。190l-1921年,是澳洲“白澳政策”系统化、法律化和华工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提高,社会政治活动高涨的时期。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联邦政府即通过《入境移民限制法案》,使“白澳政策”系统化、法律化。此后澳大利亚举国上下弥漫着种族主义情绪,排华和反对有色人种的事件经常发生,在澳华人则开始意识到必须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并自觉参与了在澳的一系列社会政治活动。他们积极筹款,支持孙中山革命;他们反对“白澳”政策,希望澳联邦政府消除种族歧视;他们拥护孙中山推翻清王朝与建立民国的革命纲领,渴盼祖国强大一些;他们呼吁中国政府在澳大利亚建立中国领事馆,希望有人为他们说话撑腰。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种族主义政策已经取消,优裕的福利政策和严密的法律涵盖了华人群体,更多的华人来到澳大利亚。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全澳共有华人561,470人,还不包括来自东南亚地区那些以其他祖居地登记的华人。一个半世纪以来,来澳华人从事过淘金、蔬菜种植业、家具制造业、工商业、城市建设等各种行业的工作,尽管遭受到排华运动和“白澳政策”的苛待与歧视,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又带来了中华文化,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澳洲人和政府,今天比较正视历史,对过去种族歧视的丑恶事实并不掩饰、讳言,许多澳大利亚人说:“一个民族或国家,不仅要看到自己辉煌的历史,还要认识和正视历史的丑恶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的丑恶一面不再重演。”澳洲杨格市兴建一座中国花园,用以铭志130多年前,即1861年发生在蓝坪洲(杨格市的前称)的一次排华暴动,造成当地华工死伤无数的惨剧。杨格市市长侯信(TonyHewson)说:“建造这座中国花园,是杨格市政府对以往臭名远播的白澳政策及排华骚乱事件的反省,特别是对当时受害的华人淘金者的一种忏悔。过去种族主义造成的惨痛代价是历史的教训,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各民族和谐共处,过去排华的惨痛历史教训,将不会再发生在下一代华裔澳洲人的身上。”2002年6月,为了纪念19世纪到澳大利亚采金的中国勘探者和矿工,并颂扬他们在澳大利亚采金史上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澳大利亚州华人社团在卡尔古利市附近沙漠开工建造一座名为“中华忆园”的矿工纪念馆。“中华忆园”将以中国江南园林的风格建造,总投资2600万澳元(约合1500万美元),主要由西蒙·李基金会和西澳中华商会出资兴建。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人们敬仰先辈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将成为点缀在西澳沙漠里一颗璀璨的中华文化明珠,是游人休闲和领略中华文化的理想去处。“中华忆园”的兴建不仅是华人社团的一件盛事,而且受到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西澳州人士的高度重视。霍华德总理说:“‘中华忆园’具有重要的民族象征性和文化遗产价值。它不仅将反映澳大利亚的采矿历史,同时反映矿业对西澳和整个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西澳州前总理理查德·科特对“中华忆园”给予极高评价。他说:“‘中华忆园’的兴建将使人们对澳大利亚矿业勘探和开采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它是先驱者们的纪念碑。这些先驱者对澳大利亚的矿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继往开来的澳大利亚黄金业和中澳合作: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不断加大对黄金工业的投资,据澳大利亚黄金协会(AustralianGoldCouncil)和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ToucheTohmatsu)所做的联合调查显示,2002-2003年澳大利亚金矿业有76亿澳元投资于黄金勘探和开采,其中黄金生产商投资50.8亿澳元,承包商投资25亿澳元,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澳的黄金工业发展的后劲。澳大利亚在加强本国黄金工业发展后劲的同时,不断开展黄金的国际合作,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中国大陆,并且已取得不菲的业绩。据中新社悉尼2003年7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澳华黄金公司在华业务突飞猛进获嘉奖,于6月30日在悉尼接受了新南威尔士州总督芭雪颁发的“2002年度香港澳洲商会商业促进奖”。澳华黄金公司是一个合资合作企业,其业绩辉煌,于2002年底在澳成功上市。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悉尼,中国矿业国际有限公司持有澳华黄金16%的股份。其矿山企业位于中国陕西煎茶岭及张家山、贵州锦丰和四川金康。另外,该公司在西安和德阳还设有办公室,以支持矿山的经营建设和发展新项目。澳华黄金目前市价每股约2澳元,比去年底上市认购价上升一倍。这家公司在四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项目中拥有股份,并有一个与南非金田公司合资的勘探公司。这些项目共有260万盎司已探明的黄金储量,其中澳华公司占有储量为230万盎司,目前年产量约9万盎司。澳华黄金公司董事长尼克·科迪斯表示,贵州的锦丰矿和四川的金康矿将成为他们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这些开发会在未来四、五年为公司带来超过40万盎司的产量,澳华的黄金成就标志着澳中两国紧密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