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盘露冷泣仙人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38 点击次数:17 文章作者:
——反映一种辉煌不再的凄楚情景。金盘,即承露铜盘。承露盘又叫金铜仙人承露盘。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墩承露,和玉屑饮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这首诗写的是魏明帝遣宫官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铸仙人像搬走的事。李贺的本意是借它去抒发对唐王朝衰微的感慨。承露盘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汉武帝特好神仙之道。他遍寻海外仙洲及甘液玉英以求“长生不死”,为求得和渺茫的仙界达成一种神秘的“生命信息”上的契合,不惜斥重资去营建一系列接待仙家的建筑,承露盘仙人像为其中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自古以来,“露”被附会为瑞祥之物。《初学记》引《瑞应图》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可见,“甘露降”是帝皇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又据汉朝郭宪《洞冥记》载:“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玄黄青露盛之璃器以授帝(指汉武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这则传说反映了汉人的普遍心理,即认为服用甘露可以祛病延寿。基于标榜德政和求长生两种考虑,汉武帝在长安建造了承露盘用以承接上天赐予的甘露。《太平御览》:“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作甘泉通天台。……上有承露盘擎玉杯,承云天之露。……元凤年间(前80年一前75年)台自毁,榱桷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这两则关于甘泉宫通天台上的承露盘的记载并不见于正史,而《汉武故事》又属志怪笔记,内容荒诞,多不可信。这里记载的如通天台居然自我毁灭,并化龙凤而去,何等神奇。这显然不能当信史来读。但它所记载的如通天台之高可通天,站在台上,尽览长安城;又如武帝祭祀天神泰乙的盛大规模,或可作史料以资参考。真正为史学界认同的承露盘有两座。其一为柏梁台上的承露盘;其二为建章宫神明台上承露盘。《资治通鉴》卷二十:“春(指汉武帝元鼎二年,即前115年)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考之《文选》,李善注引《三辅故事》日:“武帝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以为将玉磨成粉屑后和露水饮用,可以长生。这当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为了求取这来自上天的纯正的清露,汉武帝在柏梁宫建造了这座高达二十丈的铜质承露盘。但可惜的是,这座承露盘最后竟毁于火灾了。班固《汉武帝内传》记:“至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天火烧柏梁宫。”柏梁台因火灾毁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一月。这场“天火”,过去迷信说法,认为是汉武帝穷兵黩武、淫酷自恣、违悖天意而得到的报应。其实可能是因雷电一类“天火”所引致的。但柏梁火灾后,汉武帝似乎还未从迷梦中惊醒过来。按张衡《西京赋》:“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李善《文选》注引《汉书》曰:“柏梁灾,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又引《汉武故事》曰:“以香柏为之,香闻数十里”。汉武帝在柏梁宫火灾的同一年,迫不及待地兴建了建章宫。这是他误信越巫的无稽之谈,以为火灾发生后,要马上起建新宫殿,且必须把规模搞得更大,建筑材料选用香闻数十里的上等香柏木,这样才能克制火灾。建章宫也有承露盘。毕沅校本《三辅黄图》卷三引《汉书》说:“建章有神明台”。又引《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三辅故事》引《艺文类聚》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服之。盖张衡《西京赋》所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也。”从这些记载来看,虽然建章宫的气势更为宏伟,但神明台上的承露盘较之柏梁宫的,无论在体制、质料、用途等任一方面上,都并无两样。其实承露盘中承接的仙露,不过是早晚由于温差凝结在盘中的水蒸气。汉武帝就把这些凝结的水珠,当成了长生不老的仙露,将承接下来的露水交由方士。方士再将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调和而成后,让汉武帝服下,并且告诉汉武帝这样就能长生不老了。可是公元前87年,汉武帝还是死了。虽然不能使汉武帝长生不老,但铜仙承露盘如果保存至今,肯定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遗憾的是,汉朝灭亡以后,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搬迁到洛阳。可没想到,在搬迁途中铜仙承露盘就被彻底损坏了,最后破损的部件也被丢弃得不知所终了。这段历史被《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很多文献记录,就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中,对这段历史也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