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敷金佛像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41 点击次数:15 文章作者:
——中国佛教圣地安徽省的九华山,与浙江省的普陀山、四川省的峨嵋山、山西省的五台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朝山礼佛、旅游观光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地。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地区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风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山中街市九华街处于中心位置,是九华山管理处的所在地。九华山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属亚热带气候,又受海拔高的影响,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由于九华山夏凉秋爽,有“清凉世界”之称,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由于九华山良好的环境,历代道人和僧侣都在此经营开发,形成了灿烂的宗教文化,使九华山享有“仙城佛国”之称。西汉(前206-公元25)年代就有道家在此活动。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怀渡来山建茅庵,佛教开始传入。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新罗国王室近亲金乔觉(706-804)出家为僧,渡海来中国,卓锡九华,苦修七十余载,圆寂后,相传山鸣谷陨,群鸟衰啼,地出火光,其尸身逾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王菩萨应化,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王菩萨道场,一时僧尼云集,寺院林立,香火鼎盛,奠定了日后成为佛教圣地的基础。九华山虽无皇家敕建的寺院,但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都予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一是敕封、赐额和赠经,特别是明万历(1573-1620)颁旨赐经、崇祯(1628-1644)题名封谕;清康熙(1662-1723)、乾隆(1736-1796)分别赐书“九华圣境”、“芳陀普教”;民国时期黎元洪、段祺两瑞、林森、于右任等,也为九华山寺院题词、赐额或进香。明、清帝王御赐的印、旨、谕书,有些至今还保存在九华山的寺庙里。二是赐银、舍田等物质赏赐,使得九华山佛教中兴不止,影响与日俱增。从明代起,九华山便居中国四大佛山之列。到清代,九华山寺庙一度增加到190余座,僧众达五千余人,名震华夏,以至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徒都前来朝山拜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九华山宗教文化的恢复和发展非常重视,1979年设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九华山管理处”,恢复了九华山佛教协会的活动,宗教活动正常进行,并开始对外开放。九华山从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国家先后公布了化城寺等九座名刹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小天台等三十座庙为省级重点保护寺院。现已维修和开放寺院59座,敷金佛象1000余尊,清理文物2000余件,修复古迹13处,修建了凤凰松至拜经台索道,修筑盘山公路17.5公里,整修石板古道34公里,新铺石级路24公里,新建屋宇6万平方米等。现在全山仍有寺院86座,各种佛像6800余尊、僧尼七百余人。1983年恢复了每年一度的集大型佛事活动、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的传统民间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