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朵带银熏炉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42 点击次数:21 文章作者:
——唐代金银器物。文思院造。熏炉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此炉通高29.5厘米,盖径25.9厘米,腹深7厘米,底径21.9厘米,重6408克。台通高20.8厘米,口径43.5厘米,重8970克,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密龛,原件现藏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此器由熏炉及炉台上下叠置而成,银板锤打成型,附件浇铸,纹饰鎏金。熏炉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面高隆,呈覆碗状,宽平折沿,与炉身相扣合。盖纽呈莲花形,纽顶端有花蔓相互缠绕的五朵莲花,每朵莲花上各卧一龟,龟首反顾,口衔瑞草,纽底镂刻,周饰莲瓣纹,瓣尖上翘开孔,便于香气溢出腹壁饰灵芝状流云纹,并相间等距铆接五只兽足和五朵绶带足为浇铸成形,上部为睁目而视的独角兽首,下部为虎爪状绶带则以鞘钉套接花结。炉底錾铭四十余字:“咸通十年(869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熏炉一具,并盘及朵环子共重三百八十两(今15378克)。匠官陈景夫,判官高品,臣吴弘悫(que,音确,诚实),使臣能顺。”炉台台面饰双凤衔瑞草纹,口沿呈四瓣花形,底部铆接的五只兽足与五朵绶带与熏炉样式稍有变化。这套熏香器器型高大,雍容华贵,采用了錾刻、钣金、鎏金、铆接等工艺方法,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出土时,该炉盖顶积有厚厚的一层烟灰,想必是在封闭时就存有燃香。该套熏香器为目前唐代同类金银器中最宏大的一组,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特别是器内錾刻铭文,不仅产地明确,制作年代清楚,而且为我们后人研究唐代宫廷金银作坊组织、官职设置、度量衡制度及器物定名等,都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文思院是官署名,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部门。唐代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中就有文思院作品。五代后梁置文思院,旋改乾文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及彩绘装钿等器物,设监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三班使臣充任。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定制,以文、武臣各一人为监官。元丰(1078-1085)改制,归少府监。南宋初,随少府监归隶工部,置提辖及监官。西夏置,职掌同北宋,以文思使为长官。金朝改置文思署。明朝复称文思院,属工部都水司,主管进行舆辇、册宝、法物和各种器服所需金银犀玉、金彩绘素等装饰品之制造和供应事宜,设大使、副使领其事。清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