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7字词

送终车鎏金铜铎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46      点击次数:13      文章作者:
——辽代(916-1125)殡葬具饰件。高42厘米,长径30厘米,短径20厘米。1993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家族墓地。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顶部有铁质吊钮,四底边呈拱形。通体鎏金,錾刻卷云纹。契丹贵族和皇族死后有专用的送终车,《辽史·仪卫志》记载;“送终车,车楼纯饰以锦,螭头以银,下悬铎,后垂大毡,驾以牛。”据此可知,该铜铎应是送终车饰件。丧葬习俗不仅是人们生死观的反映,也可以透视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契丹民族在早期没有构筑陵墓掩埋尸骨的习惯,根据《隋书·契丹传》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葬”。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多采用“天葬”,这与他们“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根据考古发现,契丹民族在与汉文化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开始出现筑墓入殓之举,特别是契丹在建“辽”之后,构筑陵墓之风渐盛,丧葬礼俗也日益完备,形成了汉文化与契丹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丧葬礼俗。契丹人的家族血统观念很重,同族人在死后要埋在自己家族的墓地中,即使是战死或客死异乡,同伴也要将其尸首或遗物带回,归葬于故乡的墓地。契丹民族的葬制大体可分为:天葬、火葬、土葬。天葬是契丹人早期的葬俗,人死后将其尸体放置于树上,以免被野兽撕咬,三年后将风干的尸体焚化,并以酒祭奠,祈求死者保佑生者多猎获野猪和山鹿。火葬之俗在辽代比较普遍,是契丹民族受汉文化和佛都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实施火葬的人,一部分为出于自愿的佛教徒,另一部分为契丹平民。其葬具骨灰罐则多为陶制穹庐模型,很有民族特色。土葬是契丹贵族普遍采用的葬式,其中网络葬是最具特色的葬俗,也是辽墓中判定契丹族属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虏廷事实》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士者……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从考古发现来看,网络质地分为:金、银、铜,外形依据死者体态而制,按人体各部位分成: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七个部分。其编缀方法有:六边型、圭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形网孔,各部门编织完后穿套于死者内衣之外,并将各部位衔接成一个整体,网络外再穿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等。与网络葬习俗相关的是面具的配用。面具质料多以金、银、铜制成,其形制因死者的性别、年龄不同而各异,其本上反映死者生前的面貌,就连胡须及皱纹这样的细节在面具中都会反映出来。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从功能上来看,主要起到保存死者尸体,美化死者的作用。一方面:辽代墓葬使用棺椁较少,大多是将死者置于棺床之上,使用金属网络尸骨不易散乱;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尸体不散灵魂就不会分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契丹人在对尸体采取防腐处理的同时,借助面具与网络尽量保存恢复死者生前的形态,从而达到灵魂不散的目的。此外,契丹民族还有“尚东”的习俗,根据史书记载,辽代的建筑,如京城的宫殿以及毡庐等都是向东的。而考古发掘的墓葬方向也大多向东或东偏南,这与契丹民族宗教信仰中的“好鬼贵日”之说紧密关联。契丹民族由早期“天葬”转而实行土葬,这一丧葬习俗的变化是契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形成了严格的礼俗。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契丹民族是最讲穿“厚葬”的,这也是汉文化中“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固而在辽代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及再现墓主人生活的壁画,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也使我们对这一古老民族的认识更加丰满更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