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7字词

一两田黄三两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50      点击次数:52      文章作者:
——比喻田黄的精美、贵重与难得。2005年1月《解放日报·话说田黄》:田黄宝石,在缤纷多姿的印林中,从古到今,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誉为“石中之王”。它的经济价值通常较黄金要高许多,故素有“易金三倍”之说。近二十年来,田黄的身价不知翻了多少倍。特别是近几年,由中国宝玉石协会和国家有关部门主办的“国石”评选中,以田黄石为代表的寿山石,几次荣登榜首,更使田黄的价格直线上升。1980年,福州石雕总厂在广州举办的工艺美术展销会上,一方重121克的田黄自然形章,售价仅1.39万元人民币,而2003年上海敬华春季拍卖会上,一方清中期田黄兽钮方章,重360克,竞拍出了26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同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会推出的“康熙御用田黄玉石印章(一套十二方),以2134万港元成交,再创了田黄印的历史新高。田黄宝石的价格之所以如此昂贵,价值连城,除了其石质具有世人所称的“温、润、腻、凝、细、洁”之外,还因为它的产量极少,全世界仅我国福州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的水田中才有,它的稀有性不言而喻。传说很久很久之前,女娲补天之后,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五彩灵石。驾着祥云邀游苍穹之际,一天,她来到了福州寿山之巅,俯首遥望,只见山色苍茫,峰峦叠翠,溪水潺潺,心潮起舞,遂将身上携带的遗石,洒向寿山的溪田。这天上的灵石,后来就变成了金灿灿、黄澄澄的田黄宝石,为了纪念女娲的伟大功绩,当地的石农还特意修建了神庙,神坛正中供着一块田黄,世代承受香火,以示对伟大女神的敬意。黄石天生丽质,在清代的历史上,曾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宣统等皇帝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且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比如,乾隆皇帝曾在梦中,得赐玉皇大帝御笔“福寿田”黄色石章。此后,他每年元旦,在天坛祭天时,必在供案中央放一块色质上佳的大田黄,接受文武百官的顶礼膜拜,以取“福(建)、寿(山)、田(黄)”吉祥如意。自此,田黄石登上了“石中之王”的宝座,并有了“石帝”之尊称。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田黄石,可谓情有独钟,据案头现有的资料,在清代各朝帝后中,他所拥有的田黄宝玺,数量最多,如“乾隆御笔”、“所宝惟贤”、“德日新”、“信天主人”、“长春书屋”、“三希堂”等,最著名要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田黄三链章。这三颗宝玺是用一整块大田黄精雕细琢而成,并由三根链环将其连成一体,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印文为“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是乾隆皇帝御用闲章、吉语印。该田黄三链章的芳姿倩影,在上世纪1997年,还登上了“国家名片”的邮票,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有印石文化旅游胜地之誉的寿山村,坐落在福州市北郊海拔千米的崇山峻岭中,那里风景秀丽,有山又有水,还有色彩斑斓的寿山石,更有名贵稀有的田黄宝石。走近寿山村,高大的女神雕像矗立眼前,不远处,崭新的“中国寿山石馆”仿佛在向我们倾诉千年寿山石文化的兴衰史。以前,寿山村的人很穷,由于农田贫瘠,种田收入低,祖祖辈辈,老老少少只能靠采石、挖石维持生计。上世纪70、80年代之前,那时寿山石料价值并不高,直到改革开放后,福州及港台,还有日本的石商前来收购,才慢慢出现上涨,因此,石农的生活有了好转。此后,出现了百年来未见的采掘田黄热。他们靠采挖田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那个年代,笔者曾几次到过寿山,亲眼目睹过石农们抡着铁锹、锄头,开着抽水机,争先恐后地挖掘田黄的情景,几十、上百个人,东一堆、西一堆,场面颇为壮观。也耳闻过不少石农一夜暴富后,盖楼房、开账户的传奇故事,确实,在当时,只要谁挖到田黄,谁就发大财,为了能挖到田黄,烧香拜佛,祈求好运降临;挖到大黄还要杀猪宰羊,大摆酒席,寿山溪两旁的田地,到处是砂丘泥堆,不知被翻掘了多少遍,真可谓寸土必筛。这股挖田黄“淘金”热持续了好多年。近几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田黄资源不再流失,造福后代,在最后二亩尚未开挖的田黄宝地旁,竖起了围栏,严禁挖掘田黄。石农们还集资兴建了“石王亭”、“中国寿山石馆”等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来宾。黄产于沿寿山溪流域的水田、砂土中,原石多为自然形卵状独石,形似和田仔玉。因无根而璞,挖掘艰难,故极稀有而更显珍贵。田黄石细腻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萝卜纹明显,新出田黄的表面带石皮者较多,间有格纹,这些都是田黄的重要特征。寿山溪全长约8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田黄的产地有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之分。上坂位于溪流的源头,所出田黄色略淡,通灵莹澈:中坂田黄堪称最标准,色浓而质嫩;下坂处于溪流下游,石质略逊上、中坂,色泽亦暗如桐油;碓下坂近鹿目格,质粗硬而色黝暗,鉴藏家谓之“山黄”、“斡黄”都出于此处。因田黄的色泽和质地变化较多,按传统习惯可分为田黄、红田、白田、黑田四种。然田黄中又有“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桂花黄”、“鸡油黄”、“熟栗黄”、“皂黄”、“桐油黄”等多种,皆以色像而定名。其中特别通灵脂润者,又名田黄冻。红田十分少见,色泽鲜红艳丽犹如红桔皮。白田多白里泛黄,非纯白色。黑田有纯黑、灰黑等几种,纯黑田为通体黑中带赫,灰黑田色非纯黑,略带淡灰色。此外,还有“银包金”(外表白色内为黄色)和“金包银”(与前者相反),本地称之为“金银地”十分稀见。由于田黄石稀有名贵,仿冒及以次充好的假田黄,市场上屡见不鲜。只要将与田黄相混的其它黄寿山的石质弄清,掌握它们的异同点,鉴别是不难的。掘性杜陵坑、掘性高山和掘性坑头,虽然与田黄一样皆属冲积型砂矿类独石,但因二次生存环境不同,其石表酸化程度不及田黄深化。尽管也有萝卜纹,但温润、腻凝度不够,且掘性杜陵质洁而坚,掘性高山质细而松,而掘性坑头质近似田黄,然有白点如虱卵,为田黄所无。鹿目格亦属零星块状独石,质细而润,但不透明,且无萝卜纹,故不难辨。碓下黄质硬而涩,无石皮,无萝卜纹,石中多白色泡点,此特征易辨。善伯洞为杜陵余脉,性微坚,半透明,肌里多含金属细点及粉白色块状物似“花生糕”,不难辨。连江黄质硬多裂,其纹粗而直,与田黄有明显区别。荔枝洞色质通灵艳丽,亦有萝卜纹,但腻凝度不够。旧藏与新出田黄石有新坑老坑之别,一般来说,民国之前出土的称老坑田黄,而现代出产的称为新坑田黄。人们都认为老坑比新坑好。那是因为老坑质地细洁,温润,腻凝,萝卜纹(又称橘囊纹)清晰可辨且纤细而绵密。入刀的感觉特别惬意,可用一个字“糯”概括。章料以方形、长方形雕钮者居多,亦有不施任何雕饰,一任自然的六面素方章。另外传世老坑田黄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常常会有一层可爱的“皮壳(俗称包浆)”,显得十分古意盎然。新坑田黄亦有萝卜纹,但质地优劣悬殊,温润细腻度逊于老坑。材形尤以自然形为多,雕工多作薄意,成方形者百不得一。新坑田黄另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外表常常裹着一层黄色或黑色的皮层,且体内隐有红筋状的格纹,透过石皮可以观察到逐渐变淡的肌里,温润可人。今人有所谓“无格不成田”之说,其实“格”是福州方言裂痕的意思,裂纹毕竟是瑕疵,是一种石病,“格”多终非好石,如果把“格”看成是田黄的标志,并以有无“格”纹来判别田黄的真伪,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近二十余年中,经笔者过眼或接触过的新旧田黄倒也不少。实际情况是田黄并不是都有“格”,亦有纯净无瑕的极品田黄,只不过十分罕见罢了。为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前不久,杭州西泠印社鉴定收藏研究室,曾举办了一场“田黄专题鉴赏会”,展示的十二方老坑绝品田黄印,系吴昌硕自刻自用印,材艺俱精,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