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炼丹术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52 点击次数:93 文章作者: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叫炼丹术,最早产生在秦朝。在中国的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生产普遍获得了发展,其中酿造、制陶、采矿、冶金等工业都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不仅希望提高物质享受,而且希望长生不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炼丹术就应运而生了。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这时炼丹术兴起来了,不仅是寻找自然界的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要炼制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他说“巨胜(胡麻)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取食之,寿命保长久。”继后,晋代炼丹述家陶弘景著书《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在炼丹中已经出现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如魏伯阳的著作中载有“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实际上说的就是硫与汞化合生成硫化汞的反应。姹女就是汞,黄芽就是硫。他研究铅和胡粉(碱式碳酸铅)之间的相互变化:“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意指胡粉原来是铅制的,经火烧之后,胡粉不但色变而且变成原来的铅了。他研究汞跟其他金属形成汞齐时说:“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太阳流珠指汞,金华指铅,汞和铅互相化合可得铅汞齐。而陶弘景对汞齐的作用所作的研究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炼丹术家虽然发现了不少化学知识,也提出了一些对化学有影响的炼丹理论;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方法不甚科学,不是根据物质现象的分析研究,去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而是把某些物质的性质或现象,加以主观推论作为炼长生不死之药的依据。虽然用炼丹术家的基本理论有一些合理部分,但主要方面是不科学的,因而也注定了炼丹术的必然衰亡。说到炼丹术,就不能不提东晋中国著名炼丹术家、医药家、化学家葛洪。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小时就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没有书就去借,没有笔墨就用木炭在地上练习。他有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广泛阅读经、史、杂文、尤喜读有关医术、炼丹、制药方面的书籍。葛洪长期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葛洪年轻的时候,曾拜广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道,不久又与玄的女儿结婚。葛洪三十来岁时曾当过四年晋朝的关内侯。由于他对做官没有兴趣,便将家人安顿在广州,自己到罗浮山修炼,过着那神仙丹鼎生活。大约死于公元345年,享年61岁。据《晋书》中的《葛洪传》介绍:葛洪“博文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列举出的著作有:《抱朴子内篇》116篇,《金匮药方》100卷,碑诔诗赋100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各10卷,五经史汉百家之言等310卷。但他所著之书大多散失,据专家考证,认为至今有书并确信是葛洪所著的有《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四种。葛洪把老庄之学演化为神仙方士之术,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可以变化的,只要在诚心的要求和适当的条件下,人们就可以变得仙丹和黄金。葛洪说:“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根据这一理论,他在收集、研究各种药方为民治病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炼丹术实验,在此过程中,他熟悉了许多物质的组成和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反应。从《抱朴子内篇》里,可以看出葛洪已具有下面一些化学知识。葛洪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邓硫化汞,加热分解而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便升华成赤红的结晶硫化汞。采用硫化汞制水银,我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知道,葛洪是最早详细记录这一反应的人。“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大概是硫酸铜的胆矾,用它涂铁则铁取代了硫酸铜里的铜,故表面附有一层红色的铜。“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这是铅可以变为白铅,即碱式碳酸铅;白铅又可以变为赤色的铅丹,即四氧化三铅;铅丹则可以变回原来来的白铅,最后回复为铅。“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葛洪制得的大概是外表象黄金、白色的几种合金,可能里面有不同比例的铜、铅、汞、镍等元素。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对世界炼金术的影响极大,不愧为炼金术史中的一位杰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