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版《清明上河图》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5:11 点击次数:28 文章作者:
——用黄金制作的名画。2005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几十年来第一次亮出“镇院之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底片,由北京千秋基业文化传播中心设计制作,经线装书局正式出版,2005年11月面向国内外发行世纪珍品——金版《清明上河图》。该图按原画以1:1比例直接影印而成,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使图像更臻完美。它不同于《清明上河图》的各种仿真品,而是采用真迹底片直接影印在千足金“宣纸”上的。从而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原作的神韵,既便于欣赏,又便于收藏。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文字载体经历了从甲骨、钟鼎、绢帛、竹简到纸张的转变,而金版《清明上河图》则采用纯度高达99.9%的黄金“宣纸”,耗费105克纯金制作而成。近7米的千足金卷轴长卷《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画卷史上的一大创新,在世界也是首创。这样的制作,采用传统的金箔工艺显然不行,薄如蝉翼的金箔易碎、易断裂、不可折叠,且需将金箔作为背景在塑料膜上才能印制而成,而非直接印在黄金上。而且传统意义上的金纸,易脏易磨损,且亮如镜面,不能真正体现黄金本色。北京千秋基业文化传播中心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上百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黄金“宣纸”。特制黄金“宣纸”是金纸生产的最新一代产品,具有较强的韧性,不断裂且卷曲自如,其科技含量更高。制作时,使黄金条块处于高温真空状态,采用离心机吸覆,从而形成厚约万埃,纯度99.9%以上的黄金“宣纸”。黄金“宣纸”的含金量较高,制作一张16K大小的黄金“宣纸”约需耗用3克黄金,而黄金含量达不到要求的黄金“宣纸”上会有漏洞,且易断裂。黄金“宣纸”具有结构细密,质地柔软,不变色,防潮防蛀等特点,可以折叠不裂,为画卷印刷装帧创造了良好条件。金版《清明上河图》在最初的装订方式上,制作者采用折叠装订形式,但专家认为,折叠装订虽便于读者欣赏,却不能原汁原味地体现原作的精神所在和艺术魅力。金版《清明上河图》采用传统画卷的卷轴装裱形式,对黄金“宣纸”的柔韧性与装订用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与材料要求。经过数十次对材料的选择与反复装订试验,黄金画卷终于装裱成功,从而使中国绘画艺术与黄金文化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金卷制作精美、典雅气派,既有中华民族特色,又集中代表了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高水平,很好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名画的灿烂与辉煌。金卷的问世,充分体现了中国精湛的印刷工艺和当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可谓盛世盛举。金版《清明上河图》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亲自题跋并签名。每幅黄金版《清明上河图》上都有4枚故宫绝世珍藏印章,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文化价值和国际交流价值。本次金版《清明上河图》在全球限量发行999套(一说2005套),售价每幅1.96万元,由北京市宣武区公证处公证。由中国金银质量管理协会监制,并颁发收藏证书。金版《清明上河图》由上好紫檀木盒包装,木盒正面用黄杨木镶嵌着“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具有较高的工艺性和极高的珍藏价值。0001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0888号由华人首富李嘉诚收藏,0999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永久收藏,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也珍藏了这套国之瑰宝。目前,在国际上有争议的真本《清明上河图》共有三幅,一幅藏于故宫博物院,一幅藏于台湾,一幅藏于美国。究竟哪个是真迹,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经我国权威专家考证,美国与台湾所藏两本城墙全部为砖砌,而这种建筑是在明太祖以后才出现的,宋代的内城和外城均为夯土结构,并且开封乃为平原,而两画上却出现了山峦。此外北方多用黄牛,而图画上竟然出现了水牛。与二者相比,“北京故宫藏本”更符合宋代民俗,为真本无疑。《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现今最宝贵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但是,在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中,虽有一二人是出自对艺术的偏好,而大多数却是把《清明上河图》视为奇货可居,一旦得手,便秘不示人,历代文人墨客也无不以一睹此鸿篇巨著为人生幸事。因此,在2002年上海博物馆和2004年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清明上河图》展出时,观众每天必须依次排4公里长队,等候四五个小时才能循序观赏,这成了国宝展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被后世誉为“神州第一画卷”。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在问世以后的800年里,曾辗转飘零,久经战火,历尽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了许多传奇故事。此画是一幅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于一体的国之瑰宝。黄金版《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景物繁多,巨细无遗,却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奔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在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穿插各种活动的工匠、商人、士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儿童妇女等人物,五、六十匹牛、马、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桥,20多艘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