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箓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7:50 点击次数:41 文章作者:
——①道家谓天帝的诏书。箓(lù)。《初学记二三》引北周·宇文逌《道教实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箓以诠言;上德不德,寄玉京而阐说。”唐·王维《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玉京移大像,金籙会羣仙。”唐·陆龟蒙《王先辈艸堂》诗:“金籙渐加新品秩,玉皇偏赐羽衣裳。”②道场的名称。《隋书·经籍志四》:“其(指道教)洁斋之法,有黄籙、玉籙、金籙、涂炭等斋。”唐·皇甫冉《宿洞灵观》诗:“明日开金籙,焚香更沐兰。”《旧唐书·武宗纪》:“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籙。”③神话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册。《三国志·吴志·录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子已在鬼箓。”《隋书·经籍志四》:“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符,道教的秘文秘录。如:符箓。帝王自称其符命之书。《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箓御天,握枢临极。”李周翰注:“箓,符也。天子受命执之,以御制天下也。”宋·乐史《广卓异记·御制诗送贺宾客为道士还乡并宰相已下应制诗》:“(李适之《应制》诗)仙记题金籙,朝章披羽衣。”④道家修斋的一种名目。唐王维《王右丞集二·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王像之作应制》诗:“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旧唐书·武宗纪上》:“帝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秋(文宗开成五年)召道士赵贵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烧香行道,忏罪谢愆,则谓之斋。”早期道教有自己的祭祀天、地、水三官的仪礼,但仍十分简单。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繁冗,并且创立了各种仪礼的名目。三箓斋(金箓斋、玉箓斋和黄箓斋)名就是对不同仪式使用范围和不同功能的传统分类。《上清灵宝大法》称:“斋法起於中古。晋宋之间简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别四辅之源,疏列科条,校迁斋法。又唐时张清都经理之余,尚未大备。至广成先生荐加编集,于是黄箓之科仪典格灿然详密矣。”南朝刘宋高道陆修静在收集和整理道教斋醮之法的基础上,将仪式区分为九斋十二法。其中三箓之名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