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8字词

中国古代金器文化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5:25      点击次数:40      文章作者:
——中国金器文化发展演变特点。赵桂玲(中国金币网2007.05.30)《漫谈中国古代金器文化》:金器,向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器,包括各种用黄金制作的用品,从分类上看,有饰品(头饰、服饰、主器上的嵌件等)、器物(小型的壶、碗、盘、盒、印、金元宝及大型的塔、棺、造像等)两大类;从工艺上看,又分为金器、错金器、贴金器和鎏金器等等。狭义的金器,通常指器物甚至仅指器皿。本文涉及的范围仅限于后者,且多兼顾金器发展的文化因素,在尽可能地把握金器发展脉络的同时,又试图指示它变化的文化内涵。我国用金的历史很长,从早商开始一直到清代,几乎贯穿了整个的中华古代史。但纵观金器的发展史,只分为一头一尾两个兴盛期,其中时代靠前的指的是唐代,晚些的则是清代,发展走向呈马鞍状。再从横向来看,主要分布在几个地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内蒙、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宁夏等地)、中原地区、西部的西藏、南方的云南等地。伴随着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这几个地区的金器文化风格也各有不同。但就某一个具体时段来说,金器的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唐以前的金器文化特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唐代成为金器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但此前金器制造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虽然装饰性的金饰占主导地位;但也开始出现了个别的明显脱离了纯装饰性作用的金器,较早的如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罩等。稍晚一些如陕西凤翔秦公1号墓出土的金犬(春秋)、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出土的金盏等。尤其是后者,称得上是目前所知的先秦时期最早、最大、最重的金器,距今2400多年。该器通高10.7厘米,重2150克。器内附镂空金勺,重50克,有盖,盖及器腹饰蟠虺纹、云雷纹和绹纹。三个凤首足作倒置状,采用钮、盖、身、足分铸法,制作十分精细。这时期北方的金器工艺也值得一提,如匈奴地区的金器代表作——鹰形金冠(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墓出土)、鹿形金兽(山西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几乎使用了金细工艺中的锤揲、压印、抽丝、镶嵌和镂铸等所有手段。秦代的年限极短,迄今尚未发现有关的金器,这与天下一统的气概有些不符。目前只有从文献上管中窥豹,如《史记·秦本纪》:“秦始皇葬骊山,以黄金为凫雁。”汉代统治者笃信神道,世间炼丹成风,“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史记·孝武本纪》)因此汉代黄金产量激增,金细工艺趋于成熟,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到北方、中原和南方三地。北方的如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金灶、河北满城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金龙等。中原地区当以江苏盱眙南窖庄发现的窖藏金兽为代表,通高10.2厘米,长17.8厘米,重9000克,是我国古代金器中极具地位的一件重器。南方则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金杯形器为代表。另外,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文化有了交往,出现了兼具中西风格的金器,如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王冠形器和金丝刀鞘,工艺特点、器形风格是西方的,而花的纹饰和“宜子”铭文却无疑是中国的。《太平广记》载:光武皇后的弟弟郭况“累金数亿,家僮四百人,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璧。”曹操在《上献帝器物表》中也提到纯金香炉、纯金唾盂等物,但就目前出土的金器实物来说,与史籍记载的汉代金器文化并不相称,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经济萧条,金器文化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如具有鲜卑风格的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出土的金奔马、金瑞兽,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的金龙,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出土的镶嵌宝石的兽形金印,以及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喇叭管形金器、笔帽形金器等,都称得上是当时金器制品中的优秀之作。隋朝的年代也较短,目前出土的隋代金器,也只有西安李静训墓及丰宁公主墓的各一件金杯而已。但这两件金杯均为高足杯,从风格特点及出土时伴随的金币、金戒指、头冠金饰片等物来看,这两件高足杯极有可能是欧洲拜占廷的制品。总的来说,唐之前的金器文化以地域特色为主,民族风格突出。中西文化兼容的唐金器:众所周知,我国的整个文化体系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金器制造业,必定也受到了这种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中西文化的相互交往,带来了人文思想的空前活跃。人们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不同的文化思想,由此也形成了包括手工业在内的新的创造理念和表现风格。唐以前,外国金器或具有外来风格的金器也曾出现过,如上面所说的汉代王冠形器和金丝刀鞘等。但是还谈不上形成风格,远不能与唐相比。唐代金器受外来影响,主要以中亚的粟特、西亚的波斯萨珊形式为主,另有少量受欧洲拜占廷、印度和阿拉伯等地艺术风格的影响。粟特风格的器物以带把杯为主,杯体为八棱形。杯柄呈圆形,上面有指垫。如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人物忍冬纹金带把杯,器体呈八棱形,侈口,器壁内弧,下接八瓣圈足。杯柄由连珠组成,指垫上饰有一个深目、高鼻、长项的胡人头像。杯体八个棱面上各饰有一个身着胡服的人物像,人像两边饰忍冬纹。棱面由连珠纹区分。后经过适合中国国情的演化,杯体呈花瓣形、碗形、有的取消了指垫。纹饰上也多以仕女出游或缠枝、折枝花草为主,如何家村团花纹金带把杯等。萨册风格的金器缘于对萨珊银器的模仿和改造。代表器物是长杯,特点是器身和口沿呈曲线状,器内部有凸起的棱线。萨珊式金器的造型,在实用性上不符合唐人的习惯,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加深器身并减缓棱线的弧度,使曲线趋于柔和,增高了器足,也使器身更为稳定。如西安出土的摩羯纹长杯,杯体分为四曲瓣,分瓣处略为内曲,凸棱不明显,但器身较浅。杯内底錾刻摩羯纹、火珠纹,以水纹为地。外围附以连珠纹和花瓣纹。可以看出,以上两种风格的金器,其内部又明显分为不同的两种;一种是原汁原味的异域特征多一些,另一种唐代本土特点多一些。而从时间上看,也正好以“安史之乱”为界,把唐代金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外来风格浓郁,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器形,如带把杯、长杯等。纹饰以忍冬纹、折枝花鸟纹为主体,辅以各种动物纹饰和连珠纹。后一阶段在脱胎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崭新的面貌。器形主体继承前一阶段,但在局部上有改进,如有的将带把杯的指垫取消,或将八棱形的器体改为花瓣形等。流行于前期的忍冬纹少见,而团花、缠枝花、花鸟纹案盛行。综合来看,前期纯模仿器多一些,也有个别的是直接输入品。后期则创新的仿制品较多。直接的输入品:据古籍资料表明,唐与西亚的波斯萨珊交往密切,相互之间仅通使就达29次(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8年。),这是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完成的。其间,有些通使过程其实也就是一次完整的商贸活动,因为这些波斯使节本身就是商队的首领。其余民间小规模的商贸活动就更是数不胜数。在交往中,萨珊金器便很自然地流入了中国。中亚的粟特人向来会经商,他们在与中国进行易货贸易的过程中,不但将粟特金器带入中国,而且还有可能把欧洲拜占廷等地的金器转输到中国。仿制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中国工匠仿制的;另一种最后住在中国的外来工匠制作的。后一种本来并不能算是仿制品,但这些外来工匠制作的金器,毕竟不是外来的输入器物,而是在中国制作的具有外来风格的金器,同时,他们在制作具有本民族风格的金器时,有些还融入了中国风格。所以为了以示区别,便把这些都统归于仿制品。准确地区别输入品和仿制品,其实很难做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出土的金器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可明确归于输入品,其余的则基本上算是仿制品,这些仿制品构成了唐代金器的主体风格。除上述制品风格外,唐代金器还呈现出另外几种风格,如吐蕃金器。据文献记载,从贞观十四年(640年)到太和元年(827年),其间几乎一直都有吐蕃金器输入。贞观二十年(649年),吐蕃遣其大使禄东赞“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册府元龟·外臣》卷九六四)开元十七年(729年),吐蕃赞普向唐朝进“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等等。再如陕西法门寺的金器,南方浙江、江西等地的金器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宋元明金器的民俗色彩:宋代金器制造业继承了唐代的繁荣,并在工艺手段上有所发展,如将唐代加工金器的十四种方法发展为十九种。宋时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金器的需求面也进一步扩大上至皇室王族,下至商贾庶民,甚至酒肆妓馆,都可见使用金器。加工金器的作坊,也遍及全国,仅临安一地就达到了“纷纭无数”的程度。但是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寓理于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手工制作的审美观念上,“明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探寻事物之理)致知(获得知识)”的思想,无疑是一种凝固的、呆滞的,甚至可以说是倒退的文化思潮。随着这种思想的蔓延和金器使用的大众化、商品化,金器风格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器形,尤其是纹饰,一反唐代的炫奇斗彩、富丽浪漫之风,变得世俗化和生活化。如浙江义乌窖藏出土的金龙、陕西武功报本寺塔地宫出土的金棺等,都具有典型的民俗色彩,与晚唐时南方生产的金器一脉相承。因而仅就金器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及表现思想的活跃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来说,宋代金器显然较唐代金器有明显的差距,这也是为何一说中国金器史就首先提到唐代而忽略宋代的原因。辽、金、大理等国的金器制造业,在文化上除了继承各自的民族色彩外,也融入了内地的汉文化。如内蒙古哲里木盟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金面具、云南大理崇圣寺出土的金佛像以及陕西临潼金代窖藏的金凤步摇等。元代金器基本继承了宋代的传统,风格也大体相近。制作中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太湖之间,工艺上没有什么创新。代表器物如江苏吴县元吕师孟墓出土的如意金盘等。明代金器在创作思想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但工艺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较多地使用宝石镶嵌手段等。能代表明代金器发展水平的当属北京定陵出土的一批金器,如金冠、金壶、金爵杯、金盂、金粉盒等。这些金器造型大方,纹饰繁缛,用金厚重;装饰堆砌,开创了自唐以后金器工艺的另一种风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清代金器的风格走向。综合来看,唐以后的金器发展比较缓慢,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浅薄,但工艺上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金器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封建制度即将完结之际,金器文化却走向了继唐之后的另一个高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鉴于本身文化根基的浅薄,其金器制作也像其它工艺门类一样,大多简单继承了前制。清王朝初创时期,也就是“后金”政权统治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清代金器文化的孕育阶段。在历史上,清代和金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女真政权,就称为“后金”。如前所述,金代金器文化已开始融入了内地的汉文化,作为同一个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汉文化的影响应是可以持续的,这也就为清代金器文化沿袭明代金器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打下心理和技术上的基础。清代金器文化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了皇家用金器上。遍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金器,可以用“一多”“二新”来概括。一多:指的是种类多,几乎遍及了典章、祭祀、佛事、冠服、陈设、科技、生活、鞍具等各个方面。如金编钟、嵌宝石金佛塔、金坛城、金盔甲、银盆金铁树、金天球仪、金錾花八宝双凤盆、嵌珠“万寿无疆”金杯,等等。二新:即工艺新、风格新。工艺新是在继承明代多嵌饰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将金与其它材料混合制作。如在金器上点烧低温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累丝嵌宝石点珐琅金八宝);以金为胎,外面覆以其它材料,形成“金骨穿衣”(金胎珊瑚云龙纹桃式盒)等。风格新是说与前面任何一代比较,清代金器把黄金的庄重、雍容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在这些高贵的光晕中,让人感到了些许的俗气。但清代金器的“俗”与宋代的“俗”又不一样,宋代金器主要是民俗,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上;而清代金器的俗是一种强调显赫的俗,是多而滥的俗。清代金器和唐代金器一样,称得上是我国古代金器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但比较之下,二者显然又有不小的差异,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雅一俗。虽然清代金器使我国古代金器文化再度辉煌,但就是这雅俗之分,决定了清代金器的次要地位。客观地说,中国古代金器文化在世界金器文化史上并不屑于领先地位。与古埃及、罗马、两河流域的金器制作相比,在同一时期,我们的历史、工艺要远比他们落后,如在公元前3000年古波斯湾乌鲁第一王朝的陵墓中,经常有金胄等黄金制品出土。就是和公元前18世纪中亚地区的畜牧部落相比,我们也不占优势,因为在那个时代部落首领的墓葬中,屡有大量的金器出土,最为突出的一件大金杯上甚至还有用金细工艺装饰的金银丝、寿山石和绿松石。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我们的金器文化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一阶段还要超前。如唐代金器,不但汲取了外来金器文化的长处,给本身的金器文化带来了崭新的生命,而且还通过交流,将形成的这种独特风格反作用于外来文化。如上面提到的“何家村团花纹金带把杯”,是借鉴粟特式金杯于7-8世纪形成的创新造型,而在8世纪中叶以后,粟特带把杯没有继续承袭本土风格的八棱形杯体,而是接受了唐代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