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刀币“一刀平五千”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5:44 点击次数:95 文章作者:
——西汉末期王莽新朝货币。它是中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由于它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奇特、玲珑可爱且存世稀少,故自古以来就为钱币收藏者所喜爱。西汉末,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以大司马录尚书事居摄孺子婴。公元9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当上皇帝的王莽面临的是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缓解日益尖锐的阶级和社会矛盾,王莽下令变法,实行了“王田”、“私属”、“五均”、“六管”的政策。而王莽“变法”的配套措施则是币制改革,其当政16年,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币制改革,先后以失败告终。在中国货币史上,王莽的货币五花八门,光怪陆离。但王莽新朝的造币艺术高超,冶炼工艺水平高,钱文书法为“悬针篆”,制作十分纤秀精美。其钱币从设计、铸造、书法等各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特别是“金错刀”的错金工艺独特,错金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直为后人称道。黄金在古代就很贵重,错金也就具有高贵、富有、华美的象征。古代在铜器上、印纽上、镜子上,甚至在旗杆上都曾有错金纹饰出现。王莽把黄金错在钱币上,是一种独特的创举。因此,王莽被人们誉为“古今第一铸钱好手”。这种“金错刀”形状奇异,被泉家誉为“钱绝”。古代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最早的要算东汉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张衡了,他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留下了“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的诗句。”唐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也写有“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的诗句。成语“铸成大错”的“错”,本义也指错刀,借用为错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五月,当他还是假皇帝时,曾进行了第一次货币改革。除了当时流通的五铢钱外,又发行了三种新的货币,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与五铢钱并行。同时,“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愉直。”“一刀平五千”是仿照先秦古钱,采用错金技术,铸行了两种刀钱。其中“一刀平五千”的形状很像现在的钥匙,系用青铜铸成。契刀重约16.4克,通长二寸半(汉尺,实测7.3厘米),宽一寸,四枚连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一尺。货布制造规格很严,即使检查上千枚,其大小轻重也少有差别,以致可以由钱币来确定汉代的度制和衡制。钱体由刀环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环如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为篆书“平五千”三字,其中环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嵌错而成,光灿华美。故又称“金错刀” 或“错金刀”。俗称每枚值五铢钱五千个,两枚可兑黄金一斤。如果说包金银贝和鎏金铜币还不能完全确定是正式流通货币,则“一刀平五千”应是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正式流通货币。一刀平五千金错刀的制作,是先用钱范铸成“一刀平五千”的青铜钱坯,然后在刀环穿孔上下镌刻阴文“一刀”二字。将黄金镶嵌在阴文之内,再经修整磨平而成。这一制作过程可由出土资料得到验证。陕西省户县发现一件铸造“一刀平五千”铜范,铜范型腔内刀身有阴文“平五千”三字,刀环无“一刀”二字痕迹,说明用此范铸成的“一刀平五千”,只能是刀身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刀环上无“一刀”字迹。1977年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农副公司金属仓库的杂铜中,发现新莽“一刀平五千”刀坯近十枚,也只见刀身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 刀环无“一刀”,进一步证实“一刀平五千’铸成之时确无“一刀”二字。所见传世和出土的刀环上“一刀”二金字,只能是钱坯铸成之后,再锡刻出阴文“一刀”二字。然后将黄金镶嵌其内,再仔细修整磨平。错金技术也称金镶嵌技术,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工艺,战国墓葬中,已发现有错金制品。所谓错金,就是在器物上首先镌刻出阴纹图案或文字,再将金丝或金片镶嵌在阴纹之内,经修整磨平等工序,达到器物表面呈现美丽辉煌的金色图案或文字。错金常与错银相给合,在同一器物上按图案或文字的不同要求,分别镶嵌金银丝片,以得到由黄金和白银组成的图案、文字,这又统称金银错。刀币发源泉于一种叫削的渔猎工具,起源于东方的齐国,后逐渐遍及齐、燕等地。有齐刀、燕刀、尖首刀、直刀四种类型。齐刀是齐国铸造发行,流通于该国及邻近地区,齐刀体形较大,重达53克的,但一般重在40克左右;燕刀,又方,刀面文自字,旧译为“明”,后亦有译为“易”字者,文字也变化许多;尖首刀,亦为燕国所铸行,刀身上有铭文或无文,重约16克左右;直刀,又称园首刀或钝首刀,刀身平直,园首体形薄小,约重10克左右。阳新化小直刀是战国时期铸币,是刀币系列中最珍贵的品种,存世极为罕见。王莽是实行黄金国有的第一个统治者,王莽铸造新钱的主要目的,是想用它来收购黄金。西汉时,黄金在对外贸易中是作为国际货币使用的,有一定数量的外流,加上其它原因,使黄金格外稀罕。王莽禁止列侯以下挟黄金,人民手中的黄金都要卖给政府,有的干脆没收。他所发行的方孔圆钱大泉,每枚值五铢钱50个;小泉每枚值五铢钱一个;钥匙形的契刀每枚值500个;金错刀因上部阴文“一刀”两字用了一点点黄金嵌错,竟当5000枚五铢钱。收购比价为:两把“错刀”或20把“契刀”等于1斤黄金。这还不算“黑”,到了后来“卒不与直”,一钱不给,干脆没收。这就是王莽的“黄金国有”政策。王莽为什么要实行黄金国有?史学界一般认为是个人贪财和防止黄金外流两个原因。这种强制性的收购黄金政策,使民间大部分黄金流入国库。《汉书·王莽传》记录了王莽死后的黄金国有储量:“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藏府、中尚方处各有数匮。”这就是说,国库起码有70匮即70万斤黄金,约合现在15.6万公斤。这个数字基本就是我国一世纪初的黄金储量,数字统计的功劳应归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取代孺子刘婴做了皇帝,对币制作第二次改革。这次改币的直接原因在“刘”字。王莽篡了刘家天下,时时刻刻提防刘氏宗族卷土重来,他蓦然发现自己发行的“金错刀”与“刘”姓的分解“卯”、“金”、“刀”相吻合,此乃大忌讳。王莽信鬼神,当然不会让“刘”定“金刀”货币在民间流传,遍布天下,于是颁诏:“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取消了“金刀”、“契刀”,改铸一种“小钱直一”与大钱并用。不仅取消“金刀”,连“正月刚卯”这种于正月卯日做的铭有吉祥文字的符也不允许佩带。与此同时,为了加强货币专铸,防止民间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泉在周朝已作为“钱”的别写,而且含有象泉水源源不断流通的意思。然而人民对王莽的货币政策早已怨声载道,他们拒绝用大小泉,坚持以五铢钱进行交易。在当时无法维持一种稳定的币制的情况下,不少人又从事私铸。于是王莽将使用五铢钱的人流放到边疆去,弄得农民和商人纷纷破产,诸侯卿大夫以至老百姓因私铸而定罪的多得无法计数。中国历史上,在货币制度方面展开这样剧烈的斗争,还是少见的。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第三次更换货币,从而开创了中外货币历史上一次发行6类28种货币的“奇迹”。王莽极端迷信于所谓的“制度改革”,以为制定了新制度,天下自然会太平。他取国号叫“新”,把各地的地名也都更换得面目全非;货币制同样朝令夕改。《汉书》、《通鉴》均作了详细记载:“莽以钱币讫不行,复下书曰:‘宝货皆重则小用不给,皆轻则僦载繁费,轻重大小各有差品,由用便而民乐。’”他认为,钱币面值大用起来不方便,面值小又带得太多,怎么办?为了百姓方便、高兴,必须细微钱的差别,“于是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6类28种宝货分别是:(1)金货一品(黄金一斤直万钱);(2)银货两品(朱提银和普通银);(3)龟贝4种(1尺2寸、9寸、7寸、和5寸的龟甲);(4)贝货5种(大、壮、么、小、贝);(5)泉货6种(大、壮、中、幼、么、小);(6)布货10种(大、次、弟、壮、中、差、厚、幼、么和小)。当时,不识字的人毕竟是大多数,这一光怪陆离的货币制度,弄得老百姓头昏眼花、无法分辨、不知所措。于是“百姓溃乱,其货不行。”老百姓中广泛传言其币将废,又偷偷用起了汉币,“皆私以5铢钱市买。”对此,王莽用重法严禁。市民出行,官吏入宫,均要持布币为“通行证”,否则“厨勿传舍,关津荷留”;对于敢挟带5铢钱的,“罪当奴婢”;对于盗铸钱币的则采取一家犯罪、五家连坐的治理方法。于是“自诸饫、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但实际上还是行不通,强制通行的布币越来越不值钱,物价越涨越高,米每石卖到万钱。一时间出现了“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于市道”的局面。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因为挟铜炭者多,所以废除了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制定的这一规定。天凤元年(公元14年),为了挽回人心,王莽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发行的货布、货泉两种钱币,是罢行大、小钱后,王莽整理货币制度的一种企图。这次改革有点接近了五铢钱币制。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乃令民且独行大钱;尽六年,毋得复挟大钱矣。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地黄元年(公元20年),王莽以私铸钱死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行;乃更轻其法,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非沮宝货,民罚作一岁,吏免官。但是,当时国内已经大乱,“法令烦苛,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狱讼不决。”人民已经难于生活,“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借绿林、赤眉起义,光武帝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政权。新朝只存在十五年便灭亡了,王莽的失败,虽不直接源于币制,但其币制的失败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