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5:45 点击次数:88 文章作者:
——五世达赖喇嘛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送顺治皇帝的礼物。高14.8厘米 径32.4厘米。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国宝之一(居第三位)。其它九个国宝分别是:(1)西周晚期散氏铭文青铜盘。(2)宋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4)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5)北宋郭熙《早春图》。(6)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7)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8)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9)清《藏文大藏经》。(10)《帝·图说》。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常陈设於桌案以供礼拜。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送顺治皇帝的礼物,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紧密关系。此件原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坛城(Mandala)高14.8厘米,径32.4厘米。这件圆形的坛城,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中央一围层叠如山的是宇宙中心须弥山,山外则排列有四大部州的抽象符号,最外圈还围绕着珊瑚串,而侧壁的半浮雕在卷枝番莲纹内浮现各种佛家珍宝。历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沧桑和遗憾,艺术瑰宝在历史的变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国的艺术瑰宝在20世纪前,多集中于皇宫内府,20世纪初集中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纪中叶,一宫国宝纷飞两岸,“故宫博物院”也随之有了两个: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个故宫博物院分别庋(guǐ)藏着中华民族的国宝。故宫,顾名思义,旧王朝的宫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发动北平事变,强令“皇帝”溥仪出宫。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开辟铜器、书画、瓷器各陈列室供民众参观。由此,普通民众得以眼见秘藏深宫之千年国宝。然时世艰难,因日寇侵华,抗战爆发,为了保护国宝,故宫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从1933年至1944年,故宫1.3万余箱书画、铜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图书善本历经11年,行程万余里,一迁上海、二迁南京、三迁西南大后方。每一迁都惊心动魄,每一迁都留下了难忘的故事。“万里大迁徙”中国宝保存完好,创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故宫博物院在危难中保护了国宝,中国人民在危难中维护了国宝的尊严。直到1948年,故宫的国宝仍在祖国大陆,分别藏于北京和南京,仍是一个故宫博物院。1948年年底,由南京迁往台湾的国宝分三批。第一批于1948年12月22日启运,由国民党海军军舰“中鼎号”运载,计有古物295箱,图书18箱,文献7箱,共计320箱,于12月27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启运,由招商局的“海沪轮”运载,计有古物496箱,图书1184箱,共计1680箱,于1月9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启运,由海军部“昆仑舰”运载,运抵台湾,计有古物634箱,图画132箱,文献197箱,于1949年2月22日到达。三批故宫文物共计2972箱,数量上虽然只有存放南京文物的1/4,但在质量上多是精品。这些国宝迁往台湾后,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存放。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迁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藏。1957年,在亚洲协会的赞助下,在仓库之外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1961年,台湾“行政院”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时,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规定:“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故宫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000多箱)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至此,运台文物开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览环境。也正是由这一天开始,中国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4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仿古典样式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博物馆,坐落在阳明山脚下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台北中国电影文化城东北侧、山清水秀的外双溪。背靠郁郁葱葱的山峰,显得格外醒目。仁立在院前大眺台上观瞻全院,令人恍若置身北京故宫;而紧贴博物院的是覆盖浓密树林的陡峭山势,又令人宛如站在南京紫金山麓。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合1200亩),建筑面积16公顷(合240亩),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米黄色的墙体,风格清新雅丽,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院前的广场耸立着由六根白色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恢弘。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整个建筑典雅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就像北京的文化地标是故宫一样,台北的文化地标也在故宫博物院。博物院建筑平面成梅花形。主体建筑外形看似两层,实则四层,内部陈设完全按现代博物馆的要求设计,楼层面积1.03万多平方米。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内设有孙中山先生的铜质坐像,这座铜像是按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铜像原模翻制而成。铜像四周为8间书廊,用来展示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和研究室。巧妙的是第三层楼后面架了一座长26米的走廊天桥直插入后山之腹的三座拱形山洞。每座山洞深180米、高6米、宽3.6米,洞内分隔成许多小库房,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中间为通道。洞内全部设有空气调节系统、防潮系统、防火系统和防盗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所藏国宝已进入恒温、防火、防潮、防震以及24小时安全监控的现代化科技维护。台北故宫博物院场馆不大,却典藏丰富,几乎涵盖整个五千年中国历史,价值连城的极品数以千计,可以说全是国宝级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在这个现代化的博物馆里面,珍藏着国民党撤退时一同迁到台湾的文物60万件。这些文物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等处旧藏之精华。其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然其中的精品却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如商代的兽面纹方尊,西周的祖乙尊。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都是无上的国宝。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书法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轼的《前赤壁赋》等。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时期鸟纹玉饰,汉代的玉角形杯、玉辟邪,清代的碧玉鳌鱼花插。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如宋代钧窑丁香紫尊,明代景德镇釉里红菊花大碗,清代康熙窑的宝石红观音瓶。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从1928年在安阳小屯发现后,当时掘得5000多片,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2500多片,占一半,上边主要谭载商代晚期武丁、祖辛、祖甲、廪辛、庚丁等5个帝王占卜时刻辞等等。还有大量为目前有关当局秘而不宣的国宝级文物。加上迁台后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和征集的文物,共约70万件。这些文物品类繁多,均为华夏瑰宝、旷世之珍。共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所有展出都备有中、英、日文介绍资料,随时任意可取。馆内的展品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60余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儿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尽管这里展出的文物是常换常新,但是有三件宝物始终没有换过,这就是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们被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台北故宫博物院老院长秦孝仪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台北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参观者约200万人次,这里不仅成为岛内中小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也是所有到台北的人普遍向往的参观地点,高居台湾主要观光区接待人数前三名。尤其是节假日,每天参观人数更可高达1.2-1.5万人次。书画展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书画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书画9120件,其中,元以前绘画574件,元以前书法155件,均堪称国宝。在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领略到魏晋书法的风韵,而且能了解到收藏史的一些掌故。《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短信,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潇洒的意蕴。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当年乾隆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稀”,特建“三稀堂”收藏。时至今日,“三稀”中的两稀在北京,一稀在台北,原本一个整体的“三稀”,北京是三缺一,台湾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时“三稀”能团圆重聚!最让人惋惜的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画是绘画作品中的精品,可惜这幅山水画被分成了两段,前半部分保存在大陆,后半部分则保存在台北博物院。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这里。颜真卿是一代忠臣,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平息叛乱时被叛臣李希烈杀害而壮烈殉国。此文稿是颜真卿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难的祭文。书法向有书如其人之说。颜真卿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映照于笔下。其中的删改涂抹,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后人称此书文墨并佳,旷世绝品。一代文豪苏轼的《寒食帖》也在此,苏轼生前虽未到过台湾,但曾被贬海南多年,对海岛风光他是熟悉的。《寒食帖》作于去海南之前。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命运偃蹙,此帖为贬官黄州时所写,心情悲愤,字里行间随着情绪波动而产生节奏变化。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此帖体观了“尚意”的特点。旅游者在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面前会有荡气回肠之感,两米高、一米宽的巨幅中,北中国的巍峨高山迎面压来,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之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若弦丝的瀑布飞流直下,溪声在山谷中回荡。观看此画,今日的旅游者会在惬意中忘记旅途的疲劳。如果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给人的感受是气势,那么,宋代画家崔白的《双喜图》带来的则是趣味。此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振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老鹰那样紧张,故驻足回首张望,似欲回答此路不可行吗?三者动态与其呼应的关系,极富韵律动感。还有树林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又倾俯之姿,更增添了生动活泼的神韵。站在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面前,你可以感受中国大写意画的神韵。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大画家,喜好饮酒,酒后不拘礼法,自称“梁疯子”,擅长人物画,以泼墨简笔著称。《泼墨仙人图》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端,顺势泼来,不出十数笔,就将一位独立独行,无拘无束的仙人挥写出来,笔简形具,充分表达了仙人飘逸的气质。在“邦国重器”展馆,展出的主要是商周秦汉时期铜器精华,以铜鼎居多,还有祭典用的食器、酒器、水器等。这些反映礼法制度的青铜器统称为“礼器”,又被称为邦国重器。远在5000年前中国就有青铜工具,但用青铜铸制礼器,则以商周时期最为鼎盛。青铜礼器上每每铸有瑰丽的纹饰表达当时人的心态。有的也有铸铭的习惯,内容不外记载功勋或册命的文宣。这里展出的铜鼎都不太大,估计最大也就是四五十厘米高,但都非常精致。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就是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商周两代7000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毛公鼎。毛公鼎是中国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一件宗庙祭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7段、32行、497个篆书文字,洋洋洒洒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做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我国“造字时代”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价值无双的瑰宝重器。宗周钟也是西周的重器。商代的钟形乐器大多数是口部朝上,钟体用长柄支起后再敲奏;西周开始,渐渐改为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而奏,成为惯见的“甬钟”形式。宗周钟便是甬钟的代表。西周宗钟,高65.6厘米,宽35.2厘米,重34.04公斤,呈合瓦形,图案精美,形制雄伟,钟体有铭文17行、122字。它是周天子的自作器,是为征服领土向上天祈福所作。宗周钟外形上最大的特征,是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醒目。此钟音质浑厚洪亮,有宗庙庄严气概。西周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357字,全篇记载西周时土地纠纷之事。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中国瓷器展室展出的是瓶、壶、盆、盘、碗、盒、碟,各式各样;红、白、蓝、绿、淡红、米黄、浅绿、深蓝,各色纷呈;镂空、印花、弦纹、剔花,各种工艺精妙绝伦,真是美不胜收。瓷器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自东汉以来,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层出不穷,到唐宋明清,中国的瓷器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宋代青瓷中质地最好也是最为罕见的是汝窑瓷(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它以细腻的胎体、精巧的片纹和浅蓝、天蓝与淡青釉的虹彩而闻名,现存于世的仅67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23件(另外北京故宫有17件,上海博物院有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有7件)。瓶底烧印有“丰华”2字的一只铜梯形的青蓝色瓷瓶尤其名贵,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贵妃刘夫人的宫中之物。汝窑莲花式温碗作十瓣莲花形,造型别致,温柔婉约,高雅清丽。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的纹饰及造型,取其出污泥而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在宋代广为各类器物所采用。生活的艺术化在宋代可见一斑。宋代定窑的婴儿枕造型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叠。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玉器展区的商代玉鸟形佩,赭色玉质,以镂空与浅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枭鸟的侧面造型。鸟头上站立一龙。由文献资料可知,古人在祭典上,常持拿着上端饰玉器的“玉梢”来歌舞,这件玉鸟纹佩,或即是玉梢上端的玉饰吧!汉代的玉角形杯,质地为青白色的闪玉,杂有褐色斑。杯身似兽角,而横断面则呈圆角的长方形。器的正面饰一龙纹,首、身、尾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首、尾为高浮雕,身则为浅浮雕。器的背面浅浮雕一凤鸟,纹饰的处理虚实相间,布局四方呼应,具有律动感,且十分平衡和谐。清代的翠玉白菜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顺势琢碾出一棵绿叶白帮、鲜活欲滴、栩栩如生的白菜。白菜叶片上还停留了两只虫子,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螽斯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据说,这是当年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一块几可乱真的清代“红烧肉”,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雕刻之细,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真是“比上帝还精巧”。“有一种想咬一口的感觉。”(白岩松语)“我想把翠玉白菜和东坡肉炒在一起!”(东森主播林青蓉语)。东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块,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它的底座都是纯金做的。另外,还有镶满珠宝的玉如意、镂空花纹的玉香炉、偷桃嬉戏的玉猿猴……个个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真叫人目不暇接。图书文献展区珍藏着大量古籍善本,不仅时代早(宋、元、明版较多),而且卷帙完整,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擒藻堂《四库全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孟子注疏解经》是传统的经学,我国文化的源泉,此书亦为八行本群经注疏合刻本之一,刻于宋宁宗嘉泰年间,书版元明两代曾加以修补。全书分为十四卷,每卷并分上下。宋版原刻,点画严整,字无俗体,校勘精审,元季以后修补者,字稍近匠体,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经传世可考者只有6种,是本为其中之一,且笔墨精审,版式宽大爽朗,由上可见北宋监刻诸书之遗,下足以校正后来各本之讹谬,实为稀世之珍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山东钜野人,世居汴京昭德坊,遂称昭德先生,金人南侵,举家避乱入蜀,居嘉定(今乐山),为四川转运使井度的属官,井度好藏书,后全部赠送公武,连同晁氏原有家藏,除其重复,有书2.45万多卷,亲自校雠,撰写提要,当时公武正镇守荣州和义郡,故书名曰《郡斋读书志》。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有类,每部有总论,即大序,每类有小序,列在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中,每书有提要,对作者、注疏者之爵里、时代,均有详细的介绍,而书之内容优劣得失,亦有公正之评语,于学术源流之考订,多精到之论,为后世整理古籍,考辨存佚的重要依据。是书共计七卷,前四卷为志,一、二、三卷各分上下,卷四则分上中下,卷五为附志,亦分上下,另附后志两卷,刊工精巧,笔法整饬,气味古,弥足珍贵。《新刊淮南鸿烈解》即《淮南子》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21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淮南子》宋刊本传世甚为稀少,台湾故宫所藏这一茶陵谭氏所刊的21卷本,可以说是《淮南子》宋刊的孤本了。《满文原档》是满族入关前的重要秘籍。台湾故宫珍藏满文档案相当丰富,其中满文原档,共40巨册,是研究满族先世发祥传说、八旗制度、社会习俗、经济生活、部族发展、对外关系及明清交涉的直接史料,也是探讨满文由旧变新的珍贵语文资料。《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纵63厘米,横772厘米,图像式纸本彩绘。图例方位:前西,后东,左北,右南,北起鸡笼社,南迄沙马矶头,凡山川、港湾、河流、岛屿、沙洲、县城、衙署、庙宇、炮台等,俱逐一标明,南详北略。雍正元年(1723年),建彰化县。十二年(1734年),彰化县城环植刺竹。原图标明彰化县名,但未筑城植竹,可以推知原图确系雍正十二年以前绘制的台湾彩绘古地图。历史记载再一次证明了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宛委别藏》、部分《天禄琳琅》藏书、敦煌写经100多卷,明清时期编纂的1500多种方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等工艺类藏品有11445件工艺类藏品,还珍藏有许多名贵的文房用具,如宋代苏东坡用过的砚台、元代赵子昂用过的砚台,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曾仲魁珍存的墨和狼毫万年笔,明代竹雕人物笔筒,清代玛瑙桃洗等,件件精细。该院出版了《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院内还有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 等。故宫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每一页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故宫是一座走不完的艺术长廊,它集中了中华艺术之美,每一段都令人一唱三叹。故宫永远是一个整体,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所有的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