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时代的黄金掠夺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5:45 点击次数:37 文章作者:
——在15世纪的欧洲,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胡椒粒,正在创造着世界贸易的新变局。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陆上交通,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被阻断了。中世纪的欧洲人习惯在入冬前宰杀大量的牲口,并制成火腿等腌制品以便保存,而失去香料后,这些腌制品既不能长久存放,味道也大打折扣。失去调味品的日子让常年食用腌肉的欧洲人难以忍受,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寻找打破贸易困境的出路。为什么香料对欧洲人那么重要,是因为葡萄牙生产粮食非常困难,所以他靠鱼牧,主要吃鱼吃肉,没有香料就很难吃,还不好保存。14、15世纪的时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赖香料,因为当时没有冰箱。所以欧洲人对于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仅是胡椒短缺,此时的欧洲正陷于早期重商主义的狂热当中。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黄金白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越富有、越强大。但除了开采金矿和银矿之外,获取金银的手段只能靠对外贸易。然而此时的欧洲各国都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竭力鼓励出口,另一方面大力限制进口,因为只有贸易顺差才能让他国的黄金和白银流入本国,整个欧洲贸易壁垒重重。为了追求更多的黄金和白银,开辟新的市场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时,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游记成了欧洲新的商业指南。《马克·波罗游记》出版于14世纪,这位意大利人在书中记录了他在中国、印度所看到的无穷无尽的黄金、白银、香料,巨大的商业城(11.67,0.08,0.69%)市、华丽的宫殿建筑。这本游记在出版之初,被欧洲人当成是一个神经病人的臆想,但在一百年后,这本游记却激发了狂热追求香料和黄金白银的欧洲商人的强烈冲动。而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上:除欧洲、亚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海洋。欧洲人迷信的认为:向茫茫的西部海洋航行就相当于向地狱航行。近代第一个崛起的“大国”葡萄牙,是在1415年攻克一个地中海与大西洋交通要道的休达城时,突然对海洋产生兴趣的。靠着王子的带领和政府支持,葡萄牙军队率先从十字军东征中脱离出来,走上一条海上探险、贸易和殖民征服之路,其军事形态也因此从骑士型的陆军变为水手式的海军。1497年,达·迦马率领葡萄牙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这支在世界陆战史连个影子都没有出现过的军队,却从此在大海上叱咤风云,将一个偏居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蕞尔小邦葡萄牙,扶上大国霸坛百余年。葡萄牙依靠海权的暴富,让整个欧洲非常眼红嫉妒。然而,从欧洲途经非洲再到亚洲的航线,已被葡萄牙垄断。要到东方去,必须找到新的路径。西班牙是在邻居葡萄牙的强烈刺激下,从欧洲无休无止的陆地征伐中脱身出来,踏上海洋探险和海外征服之路的。起步虽晚,但力度巨大。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不甘落后,而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人找到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女王,他告诉女王,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于是伊莎贝尔女王成了哥伦布远洋探险的总赞助人。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来赞助哥伦布这样一场伟大的航行,哥伦布率领女王资助的三艘帆船出发了。他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的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对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这大大刺激了哥伦布的冒险勇气。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了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安和愤怒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之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到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仅仅在这次争论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天起,全球贸易的版图开始清晰起来。1492年,西班牙女王授予自告奋勇的探险者哥伦布海军上将军衔和海外总督头衔。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被西班牙掌握。一方面,西班牙通过海军从海外掠夺、攫取大批财富以支持王朝战争;另一方面,西班牙又以暴增的财富用来大幅度加强海军。到1588年,西班牙花费1000万金币打造的“无敌舰队”,无论是吨位还是数量、火力,都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西班牙也因此成为欧洲第一个世界级殖民帝国。西班牙人刚进入美洲时,看到的几乎是荒凉一片,没有看到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后来突然之间发现了黄金有大量收藏。美洲这个地方同时又是一个最大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银矿的开采地,所以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这种情况,所以美洲银的产量非常高。与葡萄牙在东方的垄断贸易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陆上的贸易掠夺更加直接。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通过掠夺美洲的黄金白银,使西班牙变得非常非常富裕。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 Colomb)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市,这里是中世纪西欧第一枚金币的铸造地,也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成书地,真是历史的巧手安排!据说,哥伦布14岁就开始了航海生涯,并在21岁时就担任了船长,他被同伴形容为一个“爱冒险又不愿受约束的海员”。哥伦布最早读的一本游记书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并对游记介绍的“中国遍地是黄金”特别感兴趣。当时的欧洲有一个伟大的科学“预言”在广泛流传,即“地球是圆的”。虽然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者就认为大地是个大球,可直到千百年后欧洲人才重新认识这一点。以往向东方的航行必须开始就向东,可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向西航行同样可以到达中国。哥伦布相信地理学家托斯卡涅利(Toscanelli)说的“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那个出产各种香料和宝石最多的国家”。经过计算,哥伦布预计从海上西行去中国只有3800公里,比马可·波罗去中国的路线省时省力多了。于是他决定乘船西行,开辟一条从海上直达中国的新航线。哥伦布的决心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1480年,他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请求资助,但遭到拒绝。被拒绝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之前其他人类似的几次冒险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二是葡萄牙人对非洲海岸的探险已颇有成绩;三是国王认为哥伦布要价太高。遭到拒绝之后,由于失望和债台高筑,哥伦布偷偷溜到西班牙,开始向西班牙的金融家、商人和船主兜售自己的西行计划,向宫廷要人游说,并在1486年4月见到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在此之前的147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订了条约,结束了两国对非洲海岸垄断权的争夺。根据条约,西班牙人不得登上非洲沿岸。因此,哥伦布的计划大大吸引了西班牙国王,使其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意向又露出了希望。国王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详细研究哥伦布的计划,遗憾的是学者们研讨了5年后否定了哥伦布的计划。其间,哥伦布曾通过他的弟弟向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提出计划,但也被拒绝。于是到了1491年,哥伦布甚至打算去法国求见法国国王。在哥伦布的西班牙支持者的强烈游说下,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终于点头同意了哥伦布的计划。在新大陆黄金的诱惑下,商界的代表也慷慨解囊,给以资助。就这样,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王室同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大元帅;批准他担任未来所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总督并且可以世袭;这些领地所出产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别的物品的10%归他所有;他可以参与新土地上所有的商业活动,投资和利润占总额的1/8;发生诉讼案时他有裁决权。当然获得这些的代价是国王的命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一切赏赐都不算数。1492年8月3日拂晓,哥伦布率领由“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雅号”三艘海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出发,开始“向西航行”。三条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在10月12日黎明前到达美洲巴哈马(Bahamas)群岛中的华特林岛(ile Watling)。从那天起,全球贸易的版图开始清晰起来。抵岸时,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元帅服,另外两个船长分别扛着绣有代表斐迪南的“F”字和代表伊莎贝拉的“Y”字的绿色旗帜。哥伦布领着全体船员匍匐在地,感谢上帝的恩赐。祈祷完毕,哥伦布又举行了占领仪式。他以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名义,宣布占领该岛,并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哥伦布认为脚下的这个小岛是印度的某个岛屿,下一步就要到中国了。他在岛上漫游,看到参天的树林、肥沃的土地、纵横的河流和开满鲜花的大地。更使他高兴的是岛上还有人居住,这些人面目和善,黑头发,皮肤近黄色。他把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这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indians)的由来。哥伦布在10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岛上树木葱葱,水源充足,树冠上挂满各种水果”,“人人身上一丝不挂,如刚出娘胎一般,连女子也一样。……彼等个个身躯魁伟,体态俊美,相貌端正,像马鬃样粗硬的短发垂于眉端,少数长发披在肩上。……彼等皮肤不黑也不白。”他在10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吾密切注视,仔细观察可否有黄金?果然他们中有些人在穿孔的鼻子下挂有小金块,借助手势我了解到此岛以南有一个王国拥有大量黄金。”他在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印第安人打手势说,该岛有很多黄金,岛民的手、足、耳、颈均佩带金饰物。”他在10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印第安人说国王就住在村里,他拥有许多黄金。……为此,我当继续航行,直到找到黄金产地。”后人发现,哥伦布的日记中竟有60多处提到了黄金,可见黄金对他和他的航行的重要性。找不到黄金可是万万不能的!之后,哥伦布又航行到其他几个岛屿,最后到达现古巴。他猜想,这里可能是日本。尽管水手们四处打听并寻找金矿,但这次航行最终没有找到大量黄金,只能从印第安人手中换点零金碎银,这让哥伦布感到十分遗憾。第二年3月,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隆重地欢迎“我们的海军元帅”凯旋归来。哥伦布把他的探险经历写成了一篇短文,随即公之于众并很快传遍整个欧洲。以后的几年中,哥伦布又三次到美洲寻找那个“遍地是黄金的中国”,但每次都失望而归。西班牙王室认为他在欺骗王室,所以当他第三次回来时,竟被戴上手铐押回西班牙。后来,他在给国王的信中表达了他的忧伤和受人凌辱的悲痛心情:“我到达印度时,我曾经说过您是现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统治者。我们曾经说过那儿有金子、珍珠、宝石和香料。但未像我期待的那样出现。我被人取笑,受人责骂,这种发难使我缄口不语,但我从土著人嘴里知道在那块陆地上确实有黄金……”。“我被抓了起来,我和我的两个兄弟被戴上粗大的铁镣,扔入了船舱,我们一丝不挂,遭受非人的待遇……”。哥伦布虽然未从“中国”给西班牙王室带回黄金和白银,但他发现了比几船黄金、白银还贵重的美洲大陆。大约在哥伦布第三次去美洲的同时,一个叫阿美利哥·韦斯普契(Amerigo Vespucci)的意大利人也到了美洲,他确定这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一个新大陆。自称是他发现的新世界,并由他的名字“阿美利哥”而命名为“阿美利加”,后称为“美利坚”。但是,人们还是把发现美洲大陆的桂冠戴在了哥伦布的头上。然而,哥伦布生前并没有享受到这份殊荣。他在给国王的信中写道:“为陛下效劳28年,现在我两鬓斑白,贫病交加”。“我已经不行了,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我为此痛哭过,大慈大悲的苍天为我悲鸣,大地为我呜咽。目前我徒有四壁,一文不名,但我的精神还停留在印度洋上。我在痛苦和疾病中煎熬,每天等待着死亡的到来”。他是在贫困中死去的,年仅55岁。他天天向上帝祈祷“赐给他一块产黄金的土地”,上帝已经把这块土地送到他的面前,但他在临终时仍对亲人说:“我用我的力气,推开了到达大汗的大门……,希望你们从这里继续寻找大汗。”哥伦布打开了美洲的大门,尾随其后的欧洲殖民统治者像饿狼一样扑了进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他们为掠夺美洲的黄金,制造的恐怖场面和使用的残酷手段令人心惊胆寒。他们心中看来牢记着哥伦布的名言:“黄金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有了黄金,在世界上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甚至可以让灵魂升入天堂!”那些掠夺者、文明的毁灭者,他们的灵魂真的能升入天堂吗?葡萄牙和西班牙,靠冒险精神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单靠冒险并不能让贸易持久顺畅地运转下去。虽然财富像潮水一般涌入了伊比利亚半岛,但这些真金白银并没有转化为产业,王公贵族甚至将数以万计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葡萄牙国内工业极度萎缩,衰败成为了它们无法改变的命运。原葡萄牙航海纪念委员会主席若尔金·麦哲伦:我们知道,一个机构极有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这个拥有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0000名士兵的舰队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他们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这次的目的是要教训英国。当时全欧洲都认为西班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踏平英国国土,但是幸运女神站在了英国一边。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从7月21日到29日,双方舰队相遇于英伦海峡。西班牙兵舰体庞大,运转不灵,在英国轻快战舰的机动攻击下遭遇重创,狼狈逃窜的西班牙舰队又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无敌舰队”在海上消失。(引自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65235、? HYPERLINK "http://www.sina.com.Cn/"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6日23:20/CCTV经济半小时/贸易战争第一期:《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