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5:51 点击次数:77 文章作者:
——金铜佛像。1.北魏太和(477-499)年间金铜佛像。这尊像结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部高昂,饰呐旋状发型,项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支冈大佛袈裟上的装饰纹样一致。衣纹写实厚重。右手结施无畏印。手势亲切自然。四足座床浑朴稳重,其正前方和两个侧面刻画飞鸟、蔓叶、胡人装束的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和图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2.吐蕃时期(7-9世纪)尼泊尔风格金铜佛像。这尊像跏跌端坐,右手结触地印,右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标准形象。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袒右肩袈裟,衣质薄透贴体,衣纹呈均匀的水波状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明显特点。铸胎厚重,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3.叶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西藏风格金铜佛像。这尊像全跏跌(音加夫)坐于方形台座上,头饰螺发,面容俊美。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质轻薄贴体。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触地印。台座正面中央刻金刚杵,左右各雕一神像:右地神,现半身为释迦佛成道作证;左女魔王,是诘难佛陀证道的外道。身后饰火焰纹头光、北光。比例合度,风格古雅,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4.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佛像。两尊。这两尊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台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据铭文可知,这两尊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五朱肃的王府出资铸造的,当时一共铸造了五千零四十八尊。风格古朴典雅,做工小巧精致。5.元(1271-1386)西藏金铜佛像。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饰宝珠,面形宽大,气韵沉雄。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薄裙,衣纹采取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及小腿处用连珠线表现。肩宽胸挺,躯体雄健。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和触地印。莲座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藏式佛像鲜明特点,与西藏萨迦,夏鲁两寺遗存的元代造像风格一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6明宣德(1426-1435)北京宫廷佛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7.明景泰元年(1450年)佛像。现藏于北京。莲座上刻铭文:“大明是泰元年岁次庚午圆授广病善戒坛传法宗师兼龙泉寺住持道观施金镀。”其中,“广善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两大戒坛之一,在今天宁寺;“龙泉寺”即今门头沟区潭柘寺;“道观”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师。8.明代(1368-1644)西藏金铜佛像。这尊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形象。佛像两侧各有一站立弟子,为舍利弗和目犍(音健)连。身后有圆形背光,背光上雕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左右对称排列,其中下端左边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右边背负经箱的羯磨扎拉居士形象尤为突出。背光顶端雕本初佛金刚持,佛座下面浮雕四大天王。9.明代(1368-1644)西藏金铜佛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铜镀金旃檀佛像。旃檀佛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上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人间的优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身体正面呈波谷分布。后来,不管用何种材质,凡是雕塑成这种样式的释迦牟尼佛像统称为旃檀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