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金绣——①中国宋代的一种刺绣方法。钉金绣是将较有特征的彩色丝线或金银线等用另一根丝线钉于织物表面。钉金绣出现于晚唐,在宋辽金时得到了极广的应用。《宋史服志五》载:“雍熙四年,令节度使给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视,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给皂地金线盘花鹭鸯。”又载:“真宗成平四年,禁民间造银鞍瓦、金线、盘整金线。”辽进贡北宋礼物单上有“红罗押金线绣”或“金银线绣”等,《金史·舆服志》中常称的“金条压绣”,也指的是钉金绣之类。
钉金绣的针法虽然较为简单,但绣法中又有一些变化,故而具体地又可分为盘金绣(见宋代盘金绣)、钉金线锈(见宋代钉金线绣)、蹬金彩绣(见宋代蹙金彩绣)与彩绣压金(见宋代彩绣压金)四种。
钉金绣所用捻金线和捻银线都用由两根细丝加抢而成的股线作芯,股线捻向为“Z”向,外面再缠绕以金银箔。捻金线单丝投影宽度一般为0.18~0.24毫米,合股后宽度为0.30~0.47毫米,捻度为8~9捻/厘米;捻银线单丝宽度为0.30毫米,股线宽度为0.42毫米,捻度为7~8捻/厘米。金银线外层都应缠绕金银箔,金箔底看不到任何背衬物,故而推测当时的金银箔可能是贝
温馨提示:羊皮或羊膜上的,因此在年长日久之后会脱落,金箔变成了金粉,银箔则被氧化成黑色。用于钉线绣的钉线也是一种由两根单加捻而成的股线,这种股线较之捻金线和捻银线为细和松,单丝宽度为0.10~0.14毫米,股线宽度为0.20~0.25毫米,三版编纂工作尚在进行中,现将部分内容上线发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S"捻,也有"Z"捻,捻度一般在8捻/厘米,钉线距离则在0.3~0.4厘米。
②粤绣名品。又叫织金缎或钉金衬地。粤绣是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金绒绣,它加衬高浮垫,更显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