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6:47 点击次数:29 文章作者:
——人物名。(1608-1661),明末清初小说、戏曲评点家。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又名喟,字圣叹,号圣欢。一说本姓张,明末长(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能文善诗,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为人狂放激宕,少年时补博士弟子员,曾因文章怪诞不经被革除。次年又应童子试,一变而为委靡庸腐趋时之调,学使拔为第一。金圣叹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没有做官,为朝廷所用,这源于他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本质认识不足,写文章不中章法。恃才自傲,不拘礼法,肆言无忌。金圣叹对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史记》纵横批评,明快如火。曾批改《西厢记》、《水浒传》等。尝言天下才子之书有六:一庄、二骚、三马史、四杜律、五水浒、六西廂记,为各书作评。金圣叹高度地评价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他强调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从曲词、科白、关目安排诸方面细致地分析了《西厢记》塑造人物的特点;从特定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身份和教养,分析了《西厢记》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红娘的性格特征,而使他的评点达到了一定的现实主义高度。他对《西厢记》的写作技巧也作了细致的阐述,概括为“烘云托月”、“月度回廊”、“移堂就树”、“羯鼓解秽”等技法。但是,金圣叹在解释作家与生活的关系时,认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来自作家的“别才”、“别眼”,是天造的“奇文”、“妙文”,这里反映了他的艺术观的局限性。但从基本思想倾向看,金批西厢保存了原著的反封建精神,并以其自立的格局、细致的评点,发展了戏曲批评。在戏曲批评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去世,遗诏至苏,巡抚以下官员都集中在府衙。金圣叹与诸生多人告发县令任维初贪酷不法,群哭于孔庙,鸣钟击鼓,集众千余人,被江宁巡抚朱国治诬以震惊先帝灵位,聚众倡乱,处以斩刑。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载:“大行皇帝(按指顺治)遗诏至苏,巡抚以下,大临府治。诸生从而讦吴县令不法事,巡抚朱国治方翱令,于是诸生被系者五人。翌日诸生群哭于文庙,复逮系至十三人,俱劾大不敬,而圣叹与焉。当是时,海寇入犯江南,衣冠陷贼者,坐反叛,兴大狱。廷议遣大臣即讯并治诸生,及狱具,圣叹与十七人俱傅会逆案坐斩,家产箱没入官。闻圣叹将死,大叹诧曰:‘断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于是一笑受刑,其妻子亦遣戍边塞云。”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