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座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6:50 点击次数:19 文章作者:
——①佛教用语。梵语vajrāsana。又作金刚齐。指释迦牟尼成佛之座。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之菩提树下。以其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称金刚座。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时,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称金刚座。又唐代义净撰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经行少病条:“经云观树经行。亲在金刚座侧,但见真滛,未圆基耳。”可见当时已衰废,现今之金刚座系后代模造,真正之圣迹早已埋没于大塔下。《阿毘达磨俱舍论十一·分别世品》:“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法苑珠林十三·七佛·出时》:“此贤劫千佛,所化住境,隄封周统,奄及三千大千世界,所居土地,最为中也。以佛是能化之人,心实虚中,所化之人及以方处,亦皆是中;故此有金刚之座,余方余域无此座,故佛则不居。”②日本南北朝时代(镰仓末期-室町初期)的文艺演出团体。这段时期日本同时有两个朝廷,两个天皇,即经常说的“天下二分,两统迭立”的时代。室町时代各种文艺盛行,可称为文艺时代。“尤其”、“能”和“狂言”可以说是代表时代的文艺形式。“能”以前的表演艺术,古代有伎乐、舞乐、散乐等。平安中期以后,一方面农村的插秧仪式“田游”经艺术化以后形成田乐,在城市中流行;另一方面,在社寺举行祭礼时,演出模仿散乐的文艺即“猿乐”。镰仓时代,形成吸收歌舞和模拟动作的田乐能和猿乐能。南北朝时代,专为兴福寺的修二月会和春日神社祭神仪式演出的大和地方的猿乐座,组成外山、坂户、圆满井、结崎等大和四座,后分别改成宝失、金刚、金春、观世等座。近江、丹波、伊势、摄津等地也建立了猿乐座和田乐座,表演“能”、“尤其”等文艺形式,结崎座的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受到足利义满的保护,他们在猿乐能中吸取“田乐能”及其他舞蹈动作,谱出新曲,创造出以恢复贵族文学传统的幽玄美为主体的“梦幻能”,很快就把从前民俗的现实的现世能提到新的高度,集“能”之大成。内容分为胁能(祭神物)、二番目(修罗物)、三番目(鬘物)、四番目(现在物、狂物)、尾能(鬼畜物)五种。按顺序排列的这五番成为正式演奏的标准。另外,能乐的脚本称谣曲,声乐部分也叫“歌”。谣曲的作者,除初期观阿弥和世阿弥外,还有元雅(《隅田川》及其他)、信光(《红叶狩》等)、宫增(《元服曾我》等)、禅竹(《芭蕉》等)和禅风(《生田敦盛》等)。据说到江户时代,谣曲的作品约有三千出,但现行曲约有二百四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