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镇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6:52 点击次数:23 文章作者:
——乡镇名。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政府驻大洋,辖金谷村、金东村、金山村、汤内村、芸美村、华芸村、尚芸村、景卿村、河美村、河山村、东洋村、深洋村、丽山村、洋中村、美洋村、溪榜村、元口村、三元村、洋内村、渊兜村、大演村、山岭村、田头村、中都村、龙坑村25个行政村。1965年置金谷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1997年,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4.8万。金谷镇:?金谷镇的历史人文:金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这里有始建于五代的太王陵、威镇庙,有千年古刹定明院,有古韵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荟萃、古木参天的大石竹庙,有群山献翠、气象万千的檀林岩、圣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明朝官圳等等。经过整修,这里众多的名胜古迹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嘉宾前来观光游览。金谷是一方红色的热土。这里是安溪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陈体和《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故乡。1929年,陈体在东溪建立了安溪第一个党团支部,领导东溪和佛仔格农民武装,成立了安溪游击队,打响了安溪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3年,革命先辈们在东溪建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打土壕分田地,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在泉州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激励着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红色旅游路线,是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基地和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金谷是闽南主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金谷现有旅外侨胞7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1万多人,侨眷1.2万人。海外乡亲们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金谷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卫生设施逐步改善提高。旅外侨胞陈先生捐建的“陈利职业中专学校”每年向社会上输送上千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台胞蔡先生兴办的幸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动金谷镇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和茶果林综合开发的发展模式,使金谷农业从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迈进。金谷镇的特色产业:特产茶叶金谷历史上是一个种粮大镇,历届党委、政府极力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生产。金谷已经发展成为户户有茶园、村村有茶叶的新兴茶叶主产区。金谷镇共有优质茶园1.7万亩,生态茶园建设4033亩,年产茶近2500吨,产值近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特别是金山—华芸片更作为全县生态茶园建设示范工程。同时,该镇党委、政府立足建基地、抓科技、拓市场,做活茶文章,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三元、元口、金东、渊兜、芸美等5个中心村建设茶青交易市场,吸引周边乡镇和邻县的大量茶青进入市场交易,茶青价格一路上扬,平均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0元左右上涨到25元以上,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达2500元以上。在渊兜村,还形成了茶叶产业的分工,专门从事制茶的专业户达200多户,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7000元。金谷党委政府提出“致力提质增效,实现金谷茶香”的新发展目标,围绕“扬优势、兴产业、活市场、富农民、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继续培训茶农鼓励茶农积极参加茶事活动;进一步完善“种植大户——规模制茶——专业经商”的茶产业发展模式;完善金东、渊兜、元口、洋内、东溪五大茶叶交易市场,构建茶叶交易平台,促进茶叶流通。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争取在短期内推进金谷茶叶品质提升,价格上扬,力争平均价格每公斤提高10-20元,金谷镇茶叶生产环节每年可增收6000万元以上,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民生质量发挥关键作用。金谷镇的旅游文化:金谷镇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金谷的望云山一带生活着,留下了创业的足迹。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云山及洋内村琼林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人员采集到石斧、石锛等大批遗物,成为研究闽越人类发展史及印证安溪文化发展史上溯到4000年前的实物依据。悠久的历史,为金谷留下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在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着一座建于五代的太王、太妃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俗称“圣王公墓”,系闽南名神广泽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坟。两圹并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圣旨”坊,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在古墓葬建筑史上,构式罕见,别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纯甘洌,泡茶尤为清香,诸众感异,名曰“圣泉井”。该陵墓坐落的山脉从永春、南安境内蜿蜒而来,峰峦叠嶂,曲折迂回。陵墓对面,山峦层叠,计十八重,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山鹰啄蛇,母鸡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绿草青,树密林茂,前方溪流迂回流淌,活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画,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其秀丽风光常年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洋内村有两座著名的古墓葬。一是明代叶公荫昆仲的东山龟形墓。叶公荫(1519—1596年),字希爵,号阳春,兄弟四人,天资刚毅,丕振士风,敦邻睦友,勤耕力作,崇尚俭约,乐善好施。其事迹闻于上,获赠“恩施懿行”匾,并榜其地为“阳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殁后,昆仲同茔。墓为糯米灰三合土构筑,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杆夹石。二是位于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毁,仅存墓塔。舍利塔为糯米灰混凝土构筑,在宽广祭台上,筑六角形,三层出檐,仰莲葫芦刹顶,前后筑交椅形护坡。塔中纳历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侨亲叶长鹏捐资重建,规模恢宏,建筑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