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11字词

中国少数民族的金银服饰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8:20      点击次数:80      文章作者:
——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人类很早就懂得以饰物来点缀自己的服装,在没有制成衣服之时,我们的先人就用兽骨、羽毛、贝壳等来装扮自己,以求得一种自我表现的愉悦,并同时满足对原始宗教和图腾的崇拜。在中国56个民族中,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很重视饰物,有的民族甚至把饰看得比服还重要。云南有些少数民族上层妇女多喜“穿金戴银”,这些衣饰佩物有些重达几十斤,虽然沉重,但雍容华贵、熠熠生辉。它除了能显示主人高贵的地位和家财的富有外,佩带者还认为金银饰具有某种能够驱魔消灾的作用。饰品和佩物是服装的附加物,主要起美化作用。有服必有饰,故服、饰并称。少数民族的饰品佩物,相对而言更为繁富,几乎处处有饰,物物能饰,无所不用其极。从人体的装饰位置看,云南少数民族饰品有头饰、躯干饰、肢体饰等类型。自古以来,我国德昂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就有“金齿”、“银齿”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流行至今。有关饰齿和金齿的专题,我们已经作了介绍,详情请见《饰齿——金齿——金齿国——德昂族——世界性镶金牙热》。虽然中国少数民族的金银服饰历史要久远得多,但它与此“金齿”同类,故将其安排“金齿”专题之后。头饰是构成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的服饰有重头轻脚的特点,头饰表现多样、丰富、贵重,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的头饰材料以银为主,还有金、铜、锡等金属,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属材料,羽毛、兽角、兽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动物、植物材料及棉毛制品。头饰的形式有冠、帽、角、簪、钗、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干脆是银元和钥匙。藏、蒙、苗、裕固、哈尼等民族妇女头上、身上的饰品,远远超过了一套衣衫的价值。有的民族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妇女发式的差别竟多达一百多种。藏族妇女头饰中最有特色的是发顶上的“巴珠”。贵重的“巴珠”由宝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式与前、后藏有所不同,前藏妇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后藏戴的是半月形。鄂温克族的发饰也颇别致,用黑布做两个套筒,已婚妇女把两根发辫套进筒内。套筒上端有银链为饰,下端坠有一个个银币大小的银圈,名曰“内利德内信”,用银链把它挂在胸前。新婚妇女的发辫上,系三角形的银牌。四川、青海交界地区的阿坝松潘藏族妇女头饰又别具一格,多用大蜜腊珠及小珊瑚珠盘在缠头巾之上,耳戴精制银环,胸前佩戴金银经盒。该地藏族少女还有两种头饰:一是以红珊瑚制成大环,盘于头部,头顶饰有二龙戏珠的银饰,极为华贵;另一种头饰和四川彝族妇女相似,用双辫把头帕箍于头顶,头帕是蓝色蜡染花布,戴珊瑚银耳环。已婚的镇宁地区的布依族妇女,要除去青帕,改戴“假壳”。这是一种古怪的包头样式,布依语叫“更考”,以竹皮及布壳制成,状如撮箕,前圆后矩,翘于脑后数寸,以青布缠裹,再系上花头帕。这花头帕乃是整个“假壳”头饰艺术的精华所在。它是用海蓝色和青蓝色各一段布接成一块波浪形的花帕,两端及正中都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段绣着牛羊鱼龙等图案,布依话叫“万私”,象征着“万贯金银”、“发财发家”;另一段绣着太阳、海水等,象征着光明和幸福。云南禄丰地区彝族妇女戴的花帽,整个帽子均为刺绣、挑花、镶嵌、佩挂制作而成。一些妇女的花帽有半厘米宽的帽前沿,缀有许多银泡和小银铃,走路、转身时发出清脆的碰击声。红河地区姑娘们戴的鸡冠帽,价值更甚于禄丰地区的花帽。鸡冠帽的帽面上缀满了银链、银扣和银泡,工艺考究,造型独特,琳琅满目,闪闪发光。据说,制作这样一顶鸡冠帽,价值上千元,通常是彝族姑娘最重要的嫁妆。藏族的帽子,多达几十种。农牧民族一般爱戴金花帽,也有的戴去掉狐尾的狐皮帽,喇嘛戴僧帽。赛马节时,骑手戴蒙古王公帽,未成年的少年骑手戴高而尖的白色绒帽,藏戏艺人戴扇形仙女帽,神汉戴有人头骷髅装饰的帽子,还有柘帽、兽皮帽等。而最有民族特色和受到中外旅游者欢迎的藏帽,则是金花帽。藏族称金花帽为“霞冒嘉赛”,意思是“汉地金丝帽”。此帽以毡为帽坯,帽顶覆以绣有各种美丽图案的金丝缎,边缘也饰以金线,帽翼四支,前后翼较大,左右翼较小。年轻人戴时大多只展放前翼,显得英俊漂亮;老年人戴时爱四翼并展,犹如一只金凤凰,昂头竖尾,微展两翅,似欲起飞。帽沿空隙处还缀以皮毛,则用以保暖。在很早以前,云南民族的头饰即很复杂,无论装饰材料,装饰方法及其形式,都相当丰富。仅从云南沧源崖画上便可看出这种迹象。画中清晰可辨的七百余个人物图像中,凡是形体较为高大的人物图像几乎都有头饰,有的头饰的长度甚至超过人体本身的长度。这与古籍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十分一致。直到现今,云南少数民族的头饰仍然相当丰富复杂。较有特色的有佤族的银箍,傣族的发梳,布朗族的三尾螺簪,德昂族的缨络包头,哈尼族的银泡头饰,景颇族的犀鸟嘴孔雀羽祭冠,基诺族的绿壳虫头饰,藏、怒、普米等民族的绒线混缠发辫饰等。与冠帽巾帕结合的头饰,如彝族布扎的“英雄结”,景颇、基诺、阿昌、哈尼等族的绒球,傈僳族的珠贝帽“奥勒”,纳西、普米等族的毛线或耗牛尾装饰的发辫,哈尼族用银泡、绿虫、珠、羽等混饰的头饰,怒族以珊瑚、玛瑙等串饰的“鈚颇”,等等,都各具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民族服饰中,还有一些奇特之饰,反映了某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妇女一般多戴耳环,以穿耳为美。耳饰大而重,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装饰现象。人们萌发美化自身的意识,往往是从美化头面入手的。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而且又生长在头面的对称部位,于是,古今中外,各民族的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用各种各样的耳环耳饰来装扮自己。藏族妇女的耳挂子由银链和宝石、珊瑚、玻璃珠、蜜腊石等组成。满族妇女有一种特殊的耳饰习俗,即在一个耳垂上戴三个耳钳。这是满族妇女耳饰的一个旧风俗,来历已无可考查。但有意思的是,相隔万水千山的西南地区的侗族妇女,也有戴三个耳钳的习俗,她们认为这样佩戴才是符合传统的要求。耳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样式很多,且男女不拘,皆喜佩带。花腰傣、彝、佤、独龙、阿昌、怒等民族,有的带杯口或碗口大的耳环,粗可如指。拉祜、景颇、白等族的耳珠、耳针和坠别有风味。与南亚民族耳饰佩戴方式相比较,云南属孟高棉语支的佤、德昂、布朗等民族,喜欢佩戴较粗大较沉重的耳塞,为此而把耳孔扩得很大,把耳垂坠得很长;属壮傣语支的傣、壮等民族,则多佩戴小巧的耳针耳珠,与简洁秀丽的服饰相应,耳针耳玲珑可人,点到即止;藏缅语系统和苗瑶语系统诸族的耳饰多为耳环和耳坠,形制变化丰富,耳环大小粗细不同,耳坠长短轻重各异,显示了各族民间艺匠高超的技艺。侗族的耳饰十分讲究,有的呈塔形,有的是一条变形的银鲤鱼,有的象一组花环。云南基诺族男子和女子一样,以大耳垂孔佩挂耳珰为美。为此,基诺族男女从孩子开始,就必须在耳垂上用针穿孔,然后改用细树枝、粗树枝,逐月逐年将耳垂孔撑大。耳孔撑大后,便在其中嵌入竹木制成的,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珰,耳珰的直径往往有二指之宽。基诺族男子还爱用橙色的布花朵和绿光闪闪的白木虫翅膀装饰耳垂。据说,基诺族男子的耳垂上如不戴花,便得不到姑娘的青睐。高山族人也盛行穿耳之俗。据《番俗采风图考》记曰:“番俗自幼穿耳,贵以竹节,至长,渐易其竹而大之,使耳孔大如巨环,垂肩上。”怒族妇女的耳饰分为竹制和铜制两种。贡山怒族妇女一般用竹管穿两耳,而福贡的怒族妇女则喜戴大铜环。仡佬族和傣族妇女还把拔下来的牙齿,放置在竹筒里,作为耳饰挂在耳上。德昂族妇女的耳饰是用石、竹、银加工制作的耳柱。佤族妇女则佩戴一个喇叭形的银耳柱。苗族妇女的耳环,有一种是大银环,而且每耳戴三四个不等。海南黎族妇女的大耳环多为锡制,直径20厘米,而且每耳穿孔不少于10个。中国少数民族的耳饰之洋洋大观,着实让人眼花缭乱。颈项自古以来是人体上最显要的安置饰物的部位,因而是人们展现美的重点部位,往往为女性所注重。各式各样的项圈、项链、串珠、挂贝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形制和佩式,它们往往成为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最为灵动的部分。怒、傈僳、独龙、藏等民族喜戴用玛瑙、珊瑚、料珠等串就的挂圈或串珠;苗、水、佤、景颇、德昂、瑶、阿昌等民族则多佩银制的项链、项圈等,皆各展异彩。哈尼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姑娘要带银(批索)才好看,银批索染青了更美丽。”少数民族的项饰价值比较昂贵,其质料大多为金、银、玉石、珍珠及晶体结构的珍宝等。这些材料的折光力强,会随着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效果。塔吉克族年轻妇女多在颈项处围一圈由珍珠镶嵌的圆形银饰和横联珠串组成的项圈,显得典雅而秀美。藏族姑娘颈脖上多戴一串或几串彩色项珠。佤族妇女脖子上戴的串珠,往往也有好几条,长长短短,垂在胸前。傈僳族姑娘喜欢在颈项里挂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傈僳语称之为“拉白里底”。有的海贝上还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钻小圆孔,保留了原始社会的遗风。少数民族的项饰特点之一是以多取胜,引人注目。高山族雅美支系女子盛装的最重要的饰物,是挂几十串项链,长长的一直垂到腹部。布依、苗、傈僳、羌等族妇女戴项饰,常常也爱重重叠叠。傈僳族妇女的上衣无扣,往往借助于多串重叠的项链把内衣压住。侗族最大的银项圈,从颈脖挂到腰部,有八、九斤重。婚后水族妇女的银项圈,一般有三、四个之多,而且有一定的规格,第一个重1斤,第二个重7两,第三个重5两,第四个重3两。德昂族的男子爱在颈项上挂银项圈,一般不止一个,而且份量很重。哈尼族女子脖子上戴的大银环(当地称为“批索”)垂于胸前。要把它放在染缸里染成青色,以此为美。哈尼妇女在节日时戴上二十几串,行动时可以发出很大的声响,以此引起人们的注目。景颇族女子佩戴的银项圈与红色织锦的包头很协调,配上黑色短上衣、红筒裙,胸前背后又点缀着许多银片、银泡、银币,华贵而不繁琐。躯干饰计有肩饰、胸饰、腹饰、背饰、腰饰、尾饰等,云南民族中以胸饰、腰饰、尾饰等较为突出。用银泡、银币、银链及其他银、铜、珠贝、绒球等类制品饰胸,是彝、苗、德昂、哈尼、布朗、傈僳、瑶、景颇等民族所常见的。历史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其胸饰往往与众不同。高山族雅美人长期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与外界极少往来,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服饰,女子的胸饰也很特别。妇女的盛装是在胸前挂上多条重叠的项链,一直叠到腹部。首饰大都用玛瑙或玻璃制成,或在胸腹两侧佩有四块亮晶晶的金属片,与玛瑙相映争辉。基诺族妇女胸前围一块三角形的布围兜,这是全身服饰的核心之所在。这个围兜上饰有银币、银钮、银牌,有的呈圆形、方形,有的呈三角形、球形,闪闪发亮,引人注目。胸兜外着无领对开上衣,花纹以各色条状者为多。基诺族妇女在保持本民族的对称性传统的同时,创造性地将机织花布和土布相联接,使旧式条纹与绚丽多彩的花鸟虫鱼图案相映,别有一番情趣。以银饰众多取胜的还有哈尼族、苗族和景颇族姑娘。哈尼族叶车姑娘的胸前挂有两串银珮。银珮是由许多条银链和银饰连缀起来的,挂在姑娘丰满的胸前,把那套式样别致的龟式服点缀得琳琅满目,光彩照人。此外,在腰带下面,还系一圈同样的银珮。贵州省西江地区苗族姑娘盛装时穿的“银子衣裳”,胸前、背后、衣角、袖口都钉着许多刻有花纹的银片、银牌,并挂着许多小银玲、小银铛和银链。胸前还挂有银宝锁和银项圈及压领、压肩等。身材颀长的景颇族姑娘爱穿黑色对襟或斜襟上衣,上衣较短窄,多用银币制作钮扣,胸前、背后也缀满了银泡、银片。居住在云南省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傈僳族,保留了许多历史的遗迹,喜欢用贝壳、珊瑚、料珠、玛瑙、玉石等做饰物。德昂族妇女上衣用方形大银牌做扣子,襟边还镶两道红布条,并缀满银泡、银铃。佤、德昂、景颇等民族最有特色的是腰箍,广西、云南交界地区的彝族妇女喜戴用榆树皮做成的腰环,并以锦条包扎在腰环外,十分美丽。这类饰品中,最有特色的,有景颇族女衣上连肩带背的大银泡银坠“龙女鳞”,哈尼族僾尼人妇女胸衣上的银饼银泡饰,佤、德昂等族的藤篾腰箍,瑶族银牌胸饰,彝族绣花镶银泡围腰。纳西族“七星”羊皮披等等。其中,胸部饰品最为丰富,几乎集全身装饰之精华,光彩照人。上衣的正面在服饰的装点中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各民族的服饰设计家和能工巧匠们因而在此各呈其能,组成了一个个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珮环叮当、琳琅满目的艺术世界。德昂族妇女十分注重装饰,除“金齿”外,上衣还用方形大银牌做扣子,襟边还镶两道缀满银泡、银铃的红布条。与德昂族妇女一样,基诺族、哈尼族、苗族、景颇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也十分重视用白银装饰自己。基诺族妇女胸前围一块三角形的布围兜,这是全身服饰的核心之所在。这个围兜上饰有银币、银钮、银牌,有的呈圆形、方形,有的呈三角形、球形,闪闪发亮,引人注目。但以银饰众多取胜的还有哈尼族、苗族和景颇族姑娘。哈尼族叶车姑娘的胸前挂有两串银珮。银珮是由许多条银链和银饰连缀起来的,挂在姑娘丰满的胸前,把那套式样别致的龟式服点缀得琳琅满目,光彩照人。此外,在腰带下面,还系一圈同样的银珮。贵州省西江地区苗族姑娘盛装时穿的“银子衣裳”,胸前、背后、衣角、袖口都钉着许多刻有花纹的银片、银牌,并挂着许多小银玲、小银铛和银链。胸前还挂有银宝锁和银项圈及压领、压肩等。身材颀长的景颇族姑娘爱穿黑色对襟或斜襟上衣,上衣较短窄,多用银币制作钮扣,胸前、背后也缀满了银泡、银片。臀饰古称尾饰,是对臀部的遮掩和装饰。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有“尾濮”,即以尾饰突出而得名。现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仍以饰尾见长。如元阳彝族妇女皆在臀部系两块菱形绣花挂片,她们称为“尾巴”:哈尼族有的支系臀饰形如燕尾,因为在传说中,他们是青燕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