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鎏金掐丝珐琅花果纹炉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8:42 点击次数:62 文章作者:
——明早期金铜器物。通高22厘米,口径12.3厘米,重1.75公斤。现藏于国家博物馆。铜胎,六棱瓜式,折沿,两侧饰鎏金双兽首形耳,鼓腹,三鎏金兽首圆柱足。盖顶为莲瓣座镂雕蕃莲纹钮。钮座下施蓝色珐琅釉为地,饰花叶纹。盖四面开光内镂雕桃、石榴、葡萄、佛手等花果纹饰。口沿下以宝蓝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回文。腹部以淡蓝色珐琅釉为地分饰葡萄、石榴、桃、柿、枇杷等瓜果纹。口沿下嵌鎏金掐丝“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识。此炉造型端正匀称,纹饰简练大方,所用珐琅釉有大红、娇黄、草绿、墨绿、葡萄紫及红黄混合等色,釉色艳丽明快,晶莹透亮。?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制品中的一种,它主要以铜制胎,再将细铜丝依墨样盘出花纹粘焊在胎上,填施由石英、长石、硼砂等混合而成的釉料,而后入窑经700-800度高温烘烧,再经打磨、镀金等工序制作而成。掐丝珐琅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工艺制作史上是一个年轻的门类,它是大约13世纪时,随着蒙古军队西征,沟通了东西交通,阿拉伯地区一些把握珐琅制作技艺的工匠被俘虏东来,掐丝珐琅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因此,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又将掐丝珐琅器称为“大食窑”、“鬼国窑”。元朝时,中国工匠已完全把握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技术,在结合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成熟,并逐渐摆脱了阿拉伯风格的影响,使掐丝珐琅器在造型和图案上形成了中国的民族艺术特点。明代掐丝珐琅的制作在继续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由明内廷的御用监专门负责皇家御用掐丝珐琅器的烧造,其制品“细润可爱”,造型多样,既有宫廷陈设品也有生活实用品。纹饰图案则由以单一的蕃莲纹为主,而扩大到动物、花卉、瓜果等图案。除此之外,民间则有云南工匠在京城制作掐丝珐琅酒盏。明代掐丝珐琅器以其造型古朴,纹饰生动,色彩斑斓耀目,成为了珍贵的工艺美术品。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珐琅器中,明代掐丝珐琅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包括了明代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的制品,主要有香炉、高足碗、扁瓶、出戟尊、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等。通过对比分析,明代掐丝珐琅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代掐丝珐琅器用铜或铜的合金作胎。这是由于铜的表面在空气中轻易形成氧化层,入窑经高温烧制时,珐琅釉轻易附着在铜胎上,因此以铜作胎要优于金、银等其他金属。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制品虽多为香炉、花瓶、盒、盏子等妇人闺阁中使用的小件器物,但胎体厚重,给人以质朴的美感。明代中期的掐丝珐琅器与早期相比略显轻薄。明代晚期宫廷制作大件掐丝珐琅器物增多,胎体厚重。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出戟仿古尊,高达78厘米,重28.4公斤。另一件掐丝珐琅兽面纹大方炉,高64.5厘米,重达24.9公斤。民间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则工艺粗糙,胎体轻薄。2.掐丝的处理:由于明代早期珐琅釉厚,中期和晚期釉层薄,因此早期掐丝的高度高于中期和晚期。早期掐丝粗细宽窄不匀,衔接痕迹明显,末端多采用自然截断的方式处理。中期和晚期掐丝比早期均匀,并且从中期开始采用将掐丝末端卷成圆圈的处理方式。明代早期和中期掐丝镀金工艺较好,生锈情况较少。晚期镀金工艺比早期差,掐丝锈蚀情况比较普遍。3.图案纹饰:明代早期多以缠枝、折枝番莲纹为主。花头硕大,花瓣肥厚而尖端短。花心形似桃形、如意云头形或石榴形,被向上的二至三片花瓣紧紧包住。缠枝上有桃形或侈口杯形的花蕾。叶片外形不规则,比后期叶片大,亦不对生,在一片叶内常施用两三种釉色。纹饰多由单线勾勒表现,双钩的表现方式不甚普遍。这种以番莲纹为主的图案逐渐成为定式,在明代的掐丝珐琅器上十分常见。这一时期还流行葡萄纹,葡萄果实个大丰圆,施紫色釉,晶莹纯正,叶片五出,形似手掌。除此之外还见有瓜蝶纹、花果纹、云龙纹等纹饰。明代中期的番莲花瓣比早期增多,外形瘦长且瓣尖带钩。叶片变小形似逗点,几乎对生。紧紧包住花心的花瓣松开,最下层的花瓣下垂,花心与下垂的花瓣上分别生出如意云头纹。这一时期还出现狮戏、缠枝花卉、云鹤、鱼藻、双鹿等纹饰。主纹外则填饰不封闭的云纹锦地。明代晚期的番莲花心明显分为上下两个桃形,且花心上有葫芦形或圭形纹伸出。花瓣尖端变得细长,叶片整洁的对生排列。缠枝则呈规则的∽形旋转。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流行龙凤、八宝、松树、灵芝、桃、仙鹤、瑞兽等吉祥纹饰。明代晚期的龙纹很有特点,背脊由早期的锯齿形演变为三个连珠间一个锯齿,龙眉成“山”字形,下颚有一排三角形的短须。4.珐琅釉:明代珐琅器多以蓝色釉为地,亦有以白色釉为地的。纹饰除用单色釉装饰外,还出现了用两种色釉调和成的混合色,如白釉中掺合绿色形成淡绿色,白中混合红色形成粉红色,后又将黄绿釉混合成黄绿色等。这种混合色常用来表现成熟的瓜果或装饰蕃莲花心等。 明代早期施用的釉色纯正稳定,温润如玉,主要有大红、宝蓝、娇黄、白色、葡萄紫、草绿、墨绿及红黄混合色等。明代中期以后珐琅颜色丰富,褐釉、绿釉等釉色比早期透亮,成半透明状。明代晚期非凡是万历时,珐琅釉色变为以暖色为主,红、黄、蓝、白、绿五色颜色浓艳,与万历五彩瓷有相似之处。豆绿釉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釉色。此外,混合色种类增多,出现了红与绿、白与黄、白与蓝的混合色,釉色艳丽。民间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则釉色灰暗,填釉不满,砂眼较多。5.器形:明代掐丝珐琅制品的器形多种多样,既有盘、碗等日常用具,也有仿古的尊、鼎等陈设用具。明代早期器形主要有盘、碗、梅瓶、薰炉、盆、觚等。明代中期器形有瓶、尊、炉、碗等。明代晚期大型珐琅器增多,有仿古的方炉、出戟尊、缸等,小件器物则有盘、盒、烛台、碗等。6.款识:明代掐丝珐琅器中带款识的仅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 宣德珐琅的款识有“宣德年制”四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和“大明宣德御用监造”八字款,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或器底。书体多为楷书,也有篆书和隶书。表现形式为掐丝、阴刻或镌刻阳文。“景泰”款情况较复杂,杨伯达先生《景泰掐丝珐琅的真相》一文中记述了三十余种景泰款识,但其中绝大多数为伪款。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景泰”款掐丝珐琅器来看,其款识的伪制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清代时用刻有“景泰”款的长方形鎏金薄铜片覆盖明晚期“万历”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兽面纹大方鼎;二是清代时将明代无款的掐丝珐琅器后配底并加刻“景泰”款识,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凤耳扁瓶;三是明末和清代时仿制的“景泰”掐丝珐琅器,多在器底烧制“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掐丝珐琅伪款。“嘉靖”款目前仅见“大明嘉靖年制”阴刻楷书款一种。“万历”款均为红色掐丝珐琅款,有“大明万历年造”六字和“万历年制”四字楷书款。款识的方框四周以云头纹包围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