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镀金掐丝珐琅开天眼佛像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9:00 点击次数:62 文章作者:
——金铜珐琅佛像。高32厘米。云龙轩皇室珍玩鉴藏有限公司价格4万元人民币。??关于“景泰蓝”的名称,多解释为珐琅制品盛行于明代的景泰年间,加上制作出的成品的釉色又多以蓝色调为主,因此故名“景泰蓝”。说到它的起源更是众说纷纭,但多数中外学者、美术史家都主张景泰蓝工艺是在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元代,掐丝珐琅叫作“大食窑”或“鬼国嵌”。有金胎或铜胎等,以铜胎为多,用薄而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铜胎掐丝珐琅,北京着名传统工艺品,故宫博物院最早的藏品中系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其中最为复杂细致的工艺就是掐丝和点蓝的技术。品种有瓶、碗、盘、烟具、台灯、糖罐、奖杯等。制胎。景泰蓝的造型美观首先取决于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锤打、裁剪出不同的面料或切割成不同的圆形等,并用铁锤敲打成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铜胎。特殊造型和精品,从头到尾,完全要用手工制作完成。明、清时还有铸胎、剔胎、钻胎等工艺。掐丝。景泰蓝制作好胎形后,掐丝是主要的制作工序。制作的方法是用镊子将事先做好的柔软、薄而细的并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手掐(掰、弯)折叠翻卷成花纹的工艺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制成各种纹样,蘸上白芨或浆糊粘在铜胎上,后经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点蓝。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行话称蓝枪),一铲铲地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空隙中。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磨光。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如釉面有凹下的坑洼之处再补点一次釉(行话叫“亮白”),经烧熔后用细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石磨,如有不平之处,仍要用釉料补上烧好,最后用炭磨,整体打磨细腻。最后,所有的铜部及细丝采用传统的鎏金工艺镀金。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纹样,这取决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釉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因此,可以说景泰蓝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品。明代景泰蓝以“宣德”、“景泰”时期为代表,风格浑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作品大部分为宫廷所有,也有作寺庙的祭器。所见到的景泰蓝,以宣德年间的制品为最早。这个时期的景泰蓝风格特征已形成。就品种来讲有炉、瓶、盒、碗、盘、鼎、薰等器。在造型方面多仿觚、尊等青铜器或瓷器的造型。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胎型上设计的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和番莲等。纹样加工的方法有凿胎、掐丝的区别。釉料多呈蓝色,如天蓝、宝蓝等色,另外还有浅绿、深绿、红色或白色等。一般大件的器物,铜活浑厚,镀金灿烂。故宫内藏品多有款识,如在器型的底足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的楷书体或篆字款识,与当时的漆器填金刻款、青花瓷器款以及“宣德炉”款相近似。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器通高13.9厘米,口径为16厘米。炉圆口,口沿下方有两个铜镀金象首卷鼻式耳,腹部凸出底为圆圈足。口部用掐丝饰作出十二朵花纹,花的颜色由红、黄、白、蓝色组成,每朵花的花心嵌铜镀金殂成凸出的乳钉纹。花周围以天蓝色为地。腹部纹饰更为精彩,饰有六朵硕大饱满的缠枝莲花,花朵分饰红、黄、白三种颜色。腹下部饰有一圈红色莲花瓣纹。这件象耳炉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简练大方。掐丝精细搭配顺畅,由红、黄、白、蓝几种釉色调配的纹饰更显鲜丽明快,再配上耀眼夺目镀金部位,更显示出器物的富丽华贵。但炉的耳、足、胆都是清代后补配上的。景泰年间,掐丝珐琅的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创造出许多新的色釉,仅蓝釉就有铬蓝、天蓝、宝蓝、透明状的普蓝、粉青、金色等,还有桃红、墨绿、粉绿、淡绿,以及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釉质优美沉着,尤其是蓝釉,更有一种宝石般的美感,当时的器物多以这种蓝釉为底,创造了景泰年间以蓝为主的风格。品种上,偏重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炉、盒、盘、薰等品种外,还有花盆、炭盆和蜡台等器。说明当时的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并且又有了楼台、山水、人物、花鸟等描绘现实物象的题材,二龙戏珠、夔、凤等寓意性的题材。在装饰的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用錾活技法装点。这时期的制品,掐丝均匀规整,打磨光滑细腻,在工艺的质量方面比起宣德有了很大的提高。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动物造型的新品种。到了清朝初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昌盛,景泰蓝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有所创新。清初设立了“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与“造办处”合作,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是其中之一。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犷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实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很多,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多宝格内着作仿古样款掐丝珐琅一件、宝瓶一件、罐—件,俱要大明景泰阳纹款,先画样呈览,钦此。”由此可见雍正、乾隆时代重视仿造“景泰御前珐琅”。“景泰御前珐琅”为:“景泰年制”款的掐丝珐琅器中,除部分后世改款和仿造者外,多数是景泰时期改制的,因此才在明末清初获得了此称谓。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等的造型运用到珐琅制品中。仿古尊、鼎、卣、觚等古代礼仪器物的造型图案,多有所本。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现出珐琅工艺的本色。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是画新样制作,后在上镌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从宫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这类仿制品,其风格类似明代特点。画样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为清代特点。乾隆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除继承明代的制品外,还出现了犀、象、羊等造型。另外还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风,小到仅寸许的轴头,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联、插屏、笔架、酒具、砚匣等。清室贵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蓝也多制作法器等。如在宫廷宝相楼、梵华楼陈设有镌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蓝佛塔。北京的雍和宫和碧云寺,也有许多与之相类的法器。这时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金胎金丝,中等为银胎银丝,下等为铜胎铜丝。铜胎胎型的重量与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显减少,掐丝、磨光、镀金都很精美。在底色调配上,除天蓝、宝蓝外,还有绿色调。粉红与黑,是釉料中两个新的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流行题诗、题名,并增添加上了制作印章的图形,这是借鉴于传统的书法绘画的手法。景泰蓝与漆、木等其他工艺品的结合,也始于乾隆时期。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海禁大开。两年后,农工商部创办工艺局,设立了珐琅等作坊,以求“运熟货出洋”。这时的制品,打胎、烧蓝、磨光等技术有所提高,但制作出的成品胎薄、釉薄、镀金也薄,并且它的销售市场已扩展到了全国各地。20世纪初,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品,曾在美国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