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银纪念币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9:22 点击次数:124 文章作者:
——纪念币名。由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3月29日发行。由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该套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各有不同,其中,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南海观音造像,衬以“海天佛国图”景观造型及海水纹饰组合设计,并刊“普陀山·南海观音”字样及面额。5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毗卢观音造像,衬以海水纹饰组合设计,并刊“普陀山·毗卢观音”字样及面额。1/4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面额100元,材质金,成色99.9%。质量精制,重量1/4oz。形状圆形。直径22mm。最大发行量60000枚。背面图案为杨枝观音造像,衬以祥云及海水纹饰组合设计,并刊“普陀山·杨枝观音”字样及面额。1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海天佛国图”景观造型,配以海水纹饰组合设计,并刊“普陀山·海天佛国图”字样及面额。2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普济禅寺建筑造型,配以海水纹饰组合设计,并刊“普陀山·普济禅寺”字样及面额。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面额10000元,最大发行量300枚。1/4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面额100元,最大发行量60000枚。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虽然只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之一,却形似苍龙卧海,与舟山群岛的沈家海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作为全国最著名的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时发展成为汉传佛教中心。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被称为“观音之乡”。普陀山的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号称普陀三大禅寺,南海观音大铜像则是它的地标。中国人民银行计划于2013年3月发行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银纪念币一套,共计5个品种。宗教主题是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十大系列中的重要内容,观音菩萨纪念币是宗教题材中的代表性品种。自1993年至2004年(2001年停发),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发行观音纪念币,其送子观音、甘露观音、如意观音、滴水观音等造像,深受大家的喜爱。此次发行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银纪念币,在向海内外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会使广大金银币收藏爱好者回忆起观音系列金银币的风采。毗卢观音为原普陀山普济寺圆通宝殿的主尊,而普济寺又与法雨寺、慧济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其最早前身是十世纪的不肯去观音院。此寺名缘自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时,日本僧人慧锷因奉请来自五台山的檀香木观音尊像,原意是欲携返日本奉安之,但却在普陀山遭遇风雨阻隔,而无法出航,只好就地创建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这尊檀木观音。千年以来,不肯去观音院经历了数十次的兴废,名称也一度改为普济禅寺,今称普济寺,为二十世纪末年所修建。主殿圆通宝殿正中供主尊毗卢观音坐像,两侧身旁的善才与龙女,均侍立在莲颈支撑的莲瓣之上,宝殿四周端坐着三十二尊观音应化身。依《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载,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住在普陀洛迦山,此山是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而普陀山普济寺便呼应经典所载,供奉了毗卢观音,亦即勇猛丈夫观自在菩萨。毗卢观音坐像高8.8公尺,头戴五瓣毗卢冠,每瓣一化佛,故又称五佛冠,正中毗卢遮那佛,即是大日如来。毗卢观音五官端庄,双目垂帘,身披覆盖两肩的天衣,敞前胸、饰璎珞,中衣结带,双手置腹前结禅定印,双腿结跏趺坐于多层莲座之上。毗卢观音坐像与一般佛寺的观音像,最大的不同在于头上的毗卢冠,此毗卢冠,义即五佛冠,因冠上有五尊佛,正中为毗卢佛,全称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乃梵音音译,其义为遍一切处、光明遍照之意。宋代以后的华严三圣造像,以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胁侍,其中尊毗卢遮那佛多头戴毗卢冠,双手结毗卢印。元代以后,头戴毗卢冠的密教观音像,逐渐普及中土。今观音戴上了毗卢冠,就形同毗卢遮那佛,具光明遍照的法力与愿力。?海天佛国图:普陀山为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称海天佛国。其以神奇、神圣、神秘驰誉中外。普陀山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的标志是南海观音大铜像,主要景点有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及慧济禅寺三大寺。令人驻足观望、超尘脱俗、渐近禅境、乐不思蜀的还有自然景观和庙宇相结合的西天景区,尤其是紫竹林风景区,包括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立佛等六个风景点,为普陀山的精华所在。2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面额20元。材质银。成色99.9%。质量精制。重量2oz。形状圆形。直径40mm。最大发行量100000枚。正面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 普济禅寺建筑造型,配以海水纹饰组合设计,并刊“普陀山·普济禅寺”字样及面额。普济禅寺?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普济禅寺与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普济禅寺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后宋神宗于1080年将其改名为“宝陀观音寺”,专供观音菩萨,香火始盛。到南宋嘉定年间,御赐“圆通宝殿”匾额,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后来明初朱元璋实行海禁毁寺,直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拨款重建,并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使普济寺成为当时江南规模最大的寺院。清康熙年间,遭荷兰殖民侵略者践踏,寺院被劫掠一空。1689年海疆平息后,康熙下旨重新修缮、扩大规模,至雍正九年(1731年)时基本完成,现在的大部分建筑都是这期间完成的。抗日战争后,寺院萧条败落;“文革”期间佛像尽毁,僧侣被遣散。1979年开始全面修复原貌,重筑了毗卢观音等佛像和楼阁,形成了现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