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14字词

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9:23      点击次数:157      文章作者:
——金银纪念币名。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5月24日发行。五台山金银纪念币分别由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3枚金币包括1公斤金币300枚,5盎司金币3000枚,1/4盎司金币60000枚。银币2枚包括1公斤银币10000枚,2盎司银币100000枚。(1)五台山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佛光寺建筑造型,并刊“五台山佛光寺”字样及面额。五台山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1公斤,直径90毫米,面额100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300枚。?INCLUDEPICTURE "http://www.lipin010.com/Uploads/2012-05/2012515140333.jpg"????INCLUDEPICTURE "http://www.lipin010.com/Uploads/2012-05/2012515140333.jpg"???五台山·佛光寺:佛光寺位于五台县佛光新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四百七十一年至四百九十九年),隋、唐寺况兴盛,远及日本。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八百四十五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公元八百五十七年)重建。佛光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唐代塑像、壁画、题记等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佛光寺坐东朝西,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为我国现存较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2)五台山5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显通寺建筑造型,并刊“五台山显通寺”字样及面额。五台山5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5盎司,形状:圆形。直径60mm,面额20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3000枚。?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e58fc315041c2e96.jpg"????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e58fc315041c2e96.jpg"???显通寺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该寺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五台山1/4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菩萨顶景观造型,并刊“五台山菩萨顶”字样及面额。五台山1/4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1/4盎司,形状:圆形。直径22mm,面额1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6万枚。?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fe4a9d109f2de2b3.jpg"??? ?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fe4a9d109f2de2b3.jpg"???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菩萨顶现占地面积9160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4)五台山1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塔院寺景观造型,并刊“五台山塔院寺”字样及面额。五台山1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1公斤,圆形,直径100毫米,面额3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1万枚。 ?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c7c1c4b97b7df7bf.jpg"????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c7c1c4b97b7df7bf.jpg"???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林之一。寺内以释迦牟尼舍利塔为主,塔基座呈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5)五台山2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文殊菩萨造像,并刊“五台山文殊菩萨”字样及面额。五台山2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2盎司,圆形,直径40毫米,面额2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10万枚。?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33eed60150ca6950.jpg"????INCLUDEPICTURE "http://www.zgsclp.com/images//20120523/33eed60150ca6950.jpg"???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文殊骑狻猊像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的一座彩塑文殊像,总高9.07七,其中狻猊3.0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精神抖擞,欲似腾空。文殊头戴五佛,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相好庄严,眼若青莲,双耳垂肩,面颊丰满,神态自然,康熙谓其“瑞向天然”。2012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2年贵金属纪念币项目发行计划。计划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为主,发行7个项目,50个品种,其中金币27个品种,银币23个品种。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据悉,随着“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项目的发行,“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银纪念币”项目、“中国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银纪念币”项目和“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金银纪念币”项目也将在今后陆续发行。2009年,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8处被认定的世界遗产。“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项目是我国首次以佛教圣地为主题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项目。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历经北魏、唐、宋、元、明、清六朝(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包含了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文化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特点和筑造技术的精髓,体现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题材背景:?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自汉唐以来,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历朝不衰,它生动翔实的记载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灿烂和进步,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体现了佛教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五台山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文化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特点和筑造技术的精髓,体现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建造寺庙的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余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不足百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五台山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台怀镇是寺庙较为集中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这里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座,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年)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年),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年),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695年),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年)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竣工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场所,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驰名中外,显赫于世,成为佛教徒竞相朝礼的圣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成为圣地、名扬中外的。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习《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卒,寿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规模都十分宏伟。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现在,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现在,五台山有黄庙8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适合建寺?《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并于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9月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8月由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