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三品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8:59 点击次数:143 文章作者:
——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始铸行的三种银锡合金钱币。古代称银为白金。“白金三品”开创了中国铸银币的先河,是中国最早的法定银币。《通典卷第八·食货八·钱币上周》云:“货币之兴远矣,夏商以前,币为三品。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白金为下币。”“白金三品”始铸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中均有“白金三品”的记载:“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明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白金三品”是以龙、马、龟为纹样的三种形式币的总称。这三枚币形态各异,其中龙币为圆形,重141克,径55.2毫米,高13.5毫米。其正面凸起纹饰为一长嘴、独角、长脖的腾云驾雾之飞龙。背面凹,周沿有一圈铭文(似希腊文,还未释读),中间有两个0.5×0.5厘米的方形戳记,戳记铭文为“少”字。马币为方形,重28.5克,尺寸为33.8×32.4×3.5毫米,正面是一马形,挺胸、昂首,三蹄着地,一蹄抬起,神采奕奕,气势昂然。背略凹,有一个0.5×0.5厘米的方形戳汜,戳记铭文为“少”字。龟币为椭圆形,重12克,尺寸为40×21.7×3.7毫米,正面纹饰为鳞甲状,上有一个0.5×0.5厘米的方形戳记,其铭文为“少”字,背面平,有似篆字样图形(未释读)。这三品钱上都有方形戳记,铭文为“少”字,正好印证了史书上记载“少府”造“白金三品”的事,证明这些钱币是由西汉掌管皇室财政、铸钱的机构“少府”统一铸造的。白金币在形式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完全和中国的传统不合。有人质疑它是受了外国的影响,当时中国同西域(包括印度)有贸易上的往来,汉书中提到罽宾国(喀什米尔)和安息国的货币,罽宾国用金银币,正面为马,背为人像。安息国用银币,上面也是人像。汉武帝即位后,由于连年征伐,开拓疆土,国家财政空前困窘,其中军费开支最为庞大。同时中央政府与拥有大量财富的诸侯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于是汉武帝听从张汤的建议,以“检约奸邪”、“摧浮淫并兼之徒”为名进行货币改制,发行三铢钱,同时造“白金”及硬币,以此来削弱诸侯的实力,强化中央集权。由于“白金三品”是一种巨额虚币,成色不足,作价太高,从而引起了社会上空前的大盗铸。“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已虑皆铸金钱矣。”为此汉武帝颁布了严酷的法令:“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白金三品”的铸行,主要是解决财政危机,弥补用度不足。所以推行虚币政策,逆客观经济规律而行,必将短命。“白金三品”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废止,历时仅仅五年。武帝白金是银锡合金,大概锡的成分较多,使白金的购买力跌落,甚至可能为人民所拒用,于是成色好一点的白金币都被销熔。后来白金币废止以后,连那些含银最少的也被人销熔了。由于它使用年限短、含锡过多、相隔2000多年,故存世量极为稀少。加之它的铸造样式奇特,是异形币中的佼佼者,要集齐一套三枚“白金三品”极为困难,从而受到众多的钱币收藏爱好者的追捧,许多藏家争相寻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