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金矿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02 点击次数:52 文章作者:
——青海省地矿局“十五”期间在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发现的大型岩金矿床。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前人将大场金矿的金矿化类型定为造山型金矿床,但通过2004-2005年大场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后认为,大场金矿化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据中国国土资源网2009年10月15日报道。经过青海省地矿局多年的勘查,圈定金矿体106条,整个地区控制金资源量达113吨,达超大型规模。同时,大场金矿田范围内还有部分金异常尚未评价,且矿体深部仍有延伸,预测远景金资源量有望超过300吨,将成为我国重要的金矿开发基地。大场金矿田的发现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素有“金腰带”之称的巴颜喀拉山的找矿前景初步显现。曲麻莱县大场金矿田是青海省地矿局于1996年发现的,之后两年进行了初步评价,2001年至目前,由青海省地矿局引进外资在内的多方资金对大场地区金矿开展了整装勘查。截至2008年底,在大场地区已圈定金矿体106条,主矿带长4200米,控制斜深200米,整个地区已控制金资源量达113吨,达超大型规模。矿区出露地层单一,为巴颜喀拉山群板岩夹砂岩,一般软硬地层接触带上易成矿,矿区岩浆岩不发育,构造较为简单,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成因的蚀变岩型金矿,具有较明显的地层控矿特征。玛多—甘德深大断裂从矿区北部通过,受其影响两侧次级断层发育很好。区内无岩浆活动,脉岩也仅以石英脉为主,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为主,动力变质次之。矿体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分布在背斜两翼,其产状大致与褶皱产状一致,并随褶皱变形而变形。该区找矿潜力巨大,矿区内绝大多数矿体两端未圈闭,深部未控制,大多数矿体只推深到50米。另外,矿区近外围还有多处水系沉积物金异常未查证,但已发现有矿(化)体,因此,通过进一步工作大场地区资源总量有望突破300吨。青海省地矿局计划2009年将在主矿带完成勘探工作,2010年在可研的基础上步入开发阶段,届时将会对青海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