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店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02 点击次数:66 文章作者:
——行政村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大金店镇西南,距市区12公里,自古以来为交通、商业、军事重镇,解放前后有“登封的小上海”之称。大金店村因距天下名刹少林寺很近,自古以来民风强捍,尚武习武的人很多,现在有的老拳师家里还放有祖传的兵器。如王全顺老拳师家就珍藏有一把祖传的明朝宝剑,还珍藏有一对王堂董玉乾家祖传几代的操镰。但大金店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则是上世纪的事情,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代武术宗师李根生在大金店地区设了四大拳场,义务传授少林武术,大金店村东门和南馆才开始大规模练武。四大拳场除大金店村之外,还有书堂沟、雷村、文村等。大金店镇传统少林武术因“闹节气”而日益盛行,至今不衰。大金店传统少林武术的第一代著名拳师有雷金柱、雷书秀、王同秀、雷金怀、吴保印、陈天禄、王少同、李丙寅、郑炎丙、张文炎、张根、尚庚午、陈西怀、耿滴流、雷木等。第二代著名拳师有王全顺、崔光照、安光华、雷文章、赵平、王新田、胡兰、王兰、王金水、秦仁、陈铁成(陈发荣)、王万寿、王森科、王铁炉等。这两代人都是李根生大师的徒弟。第三代著名拳师有刘振海、陈秋菊、郑进保、安振喜、雷金汉、雷白露、崔同治、崔光烈、雷文青、雷丙申、雷丙森、王铁彪等。第三代拳师中郑进保、刘振海、陈秋菊、安振喜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释德根大师到大金店传拳时的徒弟。释德根大师在大金店传拳时拳场主要在安振喜家。第四代主要有李铁炉、吴国汉、雷继武、雷长欣、雷国安、赵蛋、毕爱香、张书森、张铁印、陈孝立、毕全贵、闫治军、王金红、王新文(后毕业于河南大学武术系)、王洪、毕书军、刘会军、陈群立、陈天立、雷进央、尚海明、王彬、王宏伟、王占敏、闫治军、雷朋伟、刘建平、王庆彪、崔国元、巩建松、郑海森、王占芳等。现在,活跃在武林中的都是这一代人。第四代传人中一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体委李丙寅老师要求普及少林武术时,郑进保老师在大金店中心校教出的徒弟,其他的多是在村中的老拳师训练猩猩怪社时培养出来的。当时,全县有三个少林武术普及示范点,除大金店外,还有雷村和背阴坡村。第四代传人现在大多都执教于各大武术馆校,如张书森在少林寺武僧队当教练,张铁印在少林寺南院武术学院当教练。大金店的传统少林武术因李根生大师和释德根大师传授,可以说颇得传统少林武术之真传。其主要特点是,一、小架多,二、拳打一条线,三、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四、节奏快,动作紧凑,五、每套拳收势都是五花坐山势,六、对练都是三十六势。从形式上讲,在四大拳场中,大金店传统少林武术还有人多势众、器械套路多、练拳季节性强(主要是冬天)、流传下来的拳谚多等特点。现在,在大金店流传拳谚还有很多,如“会锤(拳)不会锤,三百六十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剑不过顶”,“够不够,三十六”,“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六耳不传法(即三个人同时在场时都不传法)”,“会拳不能用拳”,“少林拳一条线,不曲不弯走直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成家什(器械)就”,“熟能生巧,巧能而变”,“学会小洪拳,到哪都吃饭”,“站如钉,动如风,重如泰山,轻如鸿毛”,“当村不识当村货,外地和尚会念经”,“拳打千遍而不厌”等。大金店传统少林武术在省内外影响极大,最叫响的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郑州、登封等地参加武术节、艺术节表演时观众连续拍手不让下场。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金店镇曾被郑州命名为武术之乡。1973年,郑进保老师带领五个大金店籍徒弟组成登封县教育代表队赴开封参加武术比赛,成绩优异的张铁印脱颖而出,代表开封地区参加了河南省武术比赛。1976年以后,登封县组织老拳师汇演,大金店老拳师表演的拳术曾得到了高度赞誉。第四代拳师中,毕书军曾荣获全国棍术冠军,后被河南省武术队录用,巩松在全国首届传统武术节上表演的春秋大刀还荣获了一等奖,2003年,王占敏参加河南省传统少林拳大赛获得优秀奖。大金店传统少林武术还被传到了外地,郑进保老师的徒弟中就有不少大金店镇之外的,1976年,他还到颍阳镇庄王村王四治家传拳二十多天,第四代拳师王金红还在叶县开办了武术学校。1983年,大金店镇还成立了少林武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