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店镇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02 点击次数:69 文章作者:
——乡镇名。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12公里,属山区丘陵地带,背依少室、面临颍水。东西宽9.1公里,南北长12.4公里,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国道207、豫03线和豫313线在大金店镇区交汇。少洛高速、登封铁路即日建成。全镇总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总人口58479人,总户数13670户。其中农村人口54171人。辖金西村、金中村、金东村、袁桥村、游坊头村、朱家坪村、雷村、顾家河村、书堂沟村、南寨村、三里庄村、海河湾村、安庙村、王堂村、李家沟村、桑楼村、磴槽村、海眼村、陈楼村、段村、毕家村、箭沟村、王上村、庄头村、文村、梅村、黄村、太后庙村、崔坪村、三王庄村、龙尾沟村31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251个村民组。大金店镇历史悠久、文物荟萃,素有“文物之乡”、“武术之乡”美誉。“负黍城”遗址,在该镇海河湾南城之村,“孤竹国”在安庙村,“南岳庙”在金中村,书堂沟走出了红遍全国的“武术新星释小龙”。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4498亩,其中粮食作物68978亩,油料5200亩,烟叶2000亩,棉花3500亩。现有工业企业44家(其中股份制企业11家,非公有制企业33家),主导产业煤炭、建材、高温元器件,医药包装、化工、粮食加工。重点企业有磴槽企业集团、嵩山企业集团等。2003年以来,大金店党委政府在登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1.56亿元,比2002年增长3%;企业入库税金1934万元,比2002年增长20%;财政收入完成960万元,比2002年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比2002年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3198万元,比2002年增长6%。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先后获登封市综合工作二等奖、十七个单项奖以及“郑州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大金店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史记》载“趋颍阳、宿金店”在后,金店之前称为负黍聚,曾名西华、南宋时金人入主中原,改金店为大金店。大金店素有“文物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仔细回顾,此言不虚。武术之风在大金店由来已久,原因有三:一是距少林寺近,受其影响,就近习武,习武的村落、人员随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二是为了应付当时社会环境,为看家护院做保障,三是强身健体。影响较大的是箭沟村的李根生老拳师,他授徒众多,遍及大金店、梅村、文村、书堂沟、段村、安庙、海河湾、桑楼、箭沟等十几个村庄。六十年代,少林寺释德根师傅受登封县体委委托,到大金店的登封五中、大金店及周边村学校传艺,以登封五中为重点,教学生武术,此间,各村习武的人争相学艺,上至80老翁下至六岁儿童,习武之风极盛。1983年,大金店乡武术协会成立,并在1980年至1990年间,在登封县举行的武术比赛中,连续五年荣获团体第一名,五连冠在登封县和周边县市产生了深远影响。1991年登封县申报国家级武术之乡汇报表扬在大金店举行,传统套路、冷兵器对打、个人表演等项目受到验收组赞赏。1991年国家授予登封县“武术之乡”称号的同时,河南省政府授予大金店乡“武术之乡”,并授牌匾。在登封县十大拳师中,该镇文村的崔西歧名列其中。登封县拳术比赛名次排行榜上,前六名的陈五经(书堂沟)、张广俊(雷村)、郑金义(雷村)、刘立民(文村)等均为大金店乡人。大金店南拐的安振喜的母亲擅长梅花拳,是该镇为数不多的女拳师,安振喜和他的兄弟们在母亲的精心教导下,掌握了不少套路,安振喜在大金店小学和登封五中就读时,师从释德根学习了少林拳,由于长期坚持不懈的苦练,至今仍有一定的武术功底。郑进保是大金店南拐人在大金店一中任教。郑进保主要得益于小学和初中期间,在释德根老师的教育下,把自己学到的少林拳武术套路,用于强身健体,并为学生授艺,如今他的弟子长年在国外表演少林武术的近20人。改革开放以来,武术更是得到大发展。文村的崔西歧在文村和登封市区办过武术学校。书堂沟的陈同山在市区开办小龙武院,现有学员5000多人,王上的王海营在市区开办的棋盘山武院学员达1000多人。上述两所武校均组织有专业武术表演队,经常出国表演,足迹遍级世界各地。童星释小龙因拍摄多部武打电影走红国内外。可以说,大金店乡为弘扬传播中国功夫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