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金顶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04 点击次数:41 文章作者:
——明代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朱模笃信佛教,赏赐黄金3000两在峨眉山最高处建——“大峨山金殿”,因金殿的瓦、柱、门、棂等皆铜质渗金,阳光照耀之下,金光灿烂,故俗称金顶,金顶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千年峨眉山从震旦第一的鼎盛,到明朝以来因为动乱多有荒废,当代的修复建设使得峨眉山欣欣向荣,特别是2003年以来“天下第一山”工程,峨眉山出现千年难得的“新金顶、新峨眉”盛况。“在海拔3077米的高山之巅,雪白的群峰连缀成一朵庞大的雪莲花,金光耀日的金殿、雄浑庄严的铜殿、银光灼灼的银殿庄严雄伟,环拱着48米高的十方普贤金像,典雅优美的普贤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座台上,端凝、悲悯、祥和,四方云雾飘浮缭绕着佛身,当太阳的霞光照在佛像宝顶上时,无数的祥光瑞气从金佛上反射出来,让云海镶上了瑰丽的金边。登顶峨眉山,能真切感受到佛在景中,景在佛中,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至高境界。”千座名山一座顶。金顶凝聚着峨眉美的最高境界。这个地方既代表佛的圆满光明,又汇集了人间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2006年的峨眉山金顶,金殿、铜殿、银殿和48米高的十方普贤金像在万古雪峰簇拥下,于三千米巅峰横空出世,与日月同辉。金顶有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设计完美,工艺流畅,堪称铜铸巨佛的旷世之作。“十方”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金顶是世界最高的汉传佛教朝拜中心。在这个3077米的“光明之顶”、“幸福之顶”,有佛光、圣灯祥瑞,面对去天咫尺、一片辉煌的金殿、金佛,无人不俯首膜拜。金顶是世界最壮丽的观景台。“直到菩提顶,方知景象殊。云霞千里合,天地一峰孤。”峨眉山金顶观景台,在极高山中独一无二。在3079米的海拔高度,站在群峰环合的孤峰之上,观金殿、金佛、佛光、圣灯、日出、云海;雪山环绕,如置身莲花世界,飘飘有出尘之感。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精华所在。过去包括锡瓦殿、铜瓦殿、金顶(金殿)、光相寺、祖殿等。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处建筑群。在这样的高山上,建起如此的寺院实属不易。金顶主要的建筑是华藏寺,前后共五进,规模相当雄伟,供奉普贤菩萨。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时别传和尚创建。金顶金殿为明万历三十年((602年)妙峰禅师请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铜殿。瓦、柱、门、棂、窗和四壁都是铜质掺金的,所以称为金殿。殿高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内供有普贤菩萨,旁有万尊小佛。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光彩夺目,甚至山下都能看到。金顶的得名,即来源于“金殿”。一般寺庙的大门都是朝南的,唯独峨眉山的都朝东,金顶的铜殿,却又例外地朝西。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大火灾,金顶分崩离析堕于舍身岩下,其残存的铜块被收去铸币通用(相传辛亥革命后,四川的铜币大部分是由金殿焚烧残存的废铜所铸)。1892年照月和尚在金殿旧址重建改砖构,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称誉,于1923年和1931年两度火灾,损失惨重,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经人民政府重点修缮,整治一新。十年动乱却又使其遭受了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占用金顶的有关单位把木质结构的庙宇当作柴油发电机房,1972年4月8日引起火灾,无情的大火将金顶、华藏寺全部烧毁。大火烧毁铜门2扇、铜壁7面、铜碑1座、铜塔2座、铜炉、铜瓶、铜镜难以其数;烧毁象牙佛、锡莲灯、佛经书、古代名人字画等8972件;永德和尚也被火烧死。佛教学说中关于世界的构成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四大佛教胜地则各表其一,峨眉山称银色世界,属火。难道在峨眉山的金顶上,金殿与火,是一对相伴相克、形影不离的冤家?2005年的春节。滴水成冰的金顶烧起一炉炉大火,辉映着冰峰云海。矗立在华藏寺顶端的金殿流光溢彩。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正是因为金顶。《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于人前,使众生得一瞻大士全容,随缘感化。现相海于峨眉山,律四方信士,投诚有地,礼普贤者,莫不指归于峨眉。与此对应的就是:汉永平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迹如莲花,异之,追至绝顶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气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曰:此瑞希有,非天上耶!这位蒲公得到高僧指点,在鹿迹现莲花处创建初殿,在看到祥瑞之光的金顶上创建祖殿普光殿,成为全山寺庙之始,开创峨眉山千年普贤道场的历史。“每朝日东升,山下还是黑沉一片,山顶则光华四射。”“大峨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金顶,是朝拜者最高的愿望。千百年来,朝峨眉、普贤的善男信女怀着瞻仰真佛的愿望,一路爬上山,特别虔诚的还要一步一叩首这八十里。在沿路各个寺庙已经饱受宗教气氛的感染,虔诚之心随着高度增加,不辞三日苦,乃上七重天,终于登上了金顶。卧云庵始建于唐,唐代诗人贾岛有“送卧云庵僧”诗,宋范成大也有“峰顶卧云庵”诗。明嘉靖时,僧性天再建,坐落在波涛云海“银色世界”之上,又称银顶。距金顶2.5公里为千佛顶,曾有万寿寺(又名千佛庵),前有结草庵、华藏庵。再2.5公里为万佛顶,曾有极乐堂(又名清凉庵),前坪中原有明月庵、冰雪庵、后山曾有放光寺。后来很多寺庙庵堂毁坏,但是从清朝人彻中的《朝峨眉山记》中,还是可以充分感受金顶的宏大规模:首诣光相寺礼普贤。寺前为睹佛台,倚栏俯眺无际。右为金殿,殿以铜成……中坐大士,傍绕万佛,渗以真金,极人工之巧。四隅列铜塔四座,有铜碑纪事,文字悉佳,其碑可鉴须眉。稍下数,为藏经楼。前为铜瓦殿,再前为锡瓦殿。楞严阁、卧云庵,并列于光相寺之后,藏经楼之右。峨顶如箕形,东为悬岩绝壁,西为斜坂,光相寺临岩而东西,余刹皆西面,是日烟云尽净,西望瓦屋、晒经、象岭、雪山诸峰,如在几席,实则相距或千里,或数千里。东望平畴渺茫,山如垤,川如白练,或有云覆处,如人有物盖足然。金顶成为佛国,实是自然和人力协和的结果。天人合一在这里得到最佳体现。“自太子坪以上,草木竹石,与下界大异。有桫椤花遍山谷,红白相杂。地多细石,极洁,无蛇、虺、蚊、蚋、蚁、虫之属。稍有秽物,雷电辄扫除之,洵称佛境。”当我们历尽艰辛攀登到金顶时,就似乎置身于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之巅,生物难以成长。只看到到处都长着暗绿色的苔类,冷杉也满挂着苍苔老藤。这里,不但听不到尘世中那嘈杂的噪音,而且也难以听到鸟语虫鸣,只是偶尔有佛现鸟的叫声可闻,那叫声好像告诉人们:“佛现了!佛现了!”它也因此而得名。我们好像脱离了凡尘,进入了原始的洪荒状态。站在这绝好的观赏台上,空间似乎是无限地扩大了。眼前一片茫茫云海,宛如无边无际的汪洋,时而波涛汹涌起伏,时而浪花轻盈飘扬,真是变化无穷。忽而云开雾散,像是拉开了幕布,现出了苍翠的山峰,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在云海中忽隐忽现。那西头是大雪山,巍峨地雄踞在那里,终年穿着闪闪的银装。那东边是川东平原,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像是三条金龙,它们相会于乐山大佛的眼前。万古长空,总有日出日落,云卷云收;亿年青峰,与江河共舞,不消史前冰雪。然而一旦佛现了,天地苏醒,绽放光明,仿佛进入天庭上界。“前登灵境青霄绝,下视人间白日低。”在金顶,多少高僧居士陷入空灵静悟境界;我们也可以忘记时间和空间,被一种与天地同在的巨大幸福感包围。明朝朱怀园在《峨眉山普光殿记》中记载:山之上,天霁则圆光大现;山之下,云开则圣灯夜明,诚为佛之境界。金顶有著名的四大奇观,这就是云海、日出、佛光、佛灯,其中特别是佛光名闻天下,为别处名山所罕见。金顶寺庙钟声大作,寺僧报道佛将大现,空中突然出现一轮彩色光环,有时近到伸手可及,佛从当面现。人们怎能不顶礼膜拜,赞叹欢腾。甚至有人纵身跳下舍身崖下的云海。华藏寺附近有卧云庵,庵左的睹光台,就是观赏佛光等四大奇观的最佳位置。这里前面是万丈深渊,被称为舍身崖,常为云海遮没。在山顶背向太阳而立,太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又迷漫着云雾,这时会见到前下方的云雾天幕上出现人的身影,在影子周围环绕着一个色序排列为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这就是佛光。佛光又叫摄身光,佛门信徒称“佛光”、“光相”。佛光在峨眉山出现的次数较其他地方多,因得名“峨眉佛光”。当佛光出现时,人们眼前的茫茫云海上,忽然出现一轮彩色光环。在这五彩光环中,又有一个人影,你若挥手,他也挥手,你若点头,他也点头,“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峨眉佛光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在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唐代诗人李白在《登峨眉山》一诗中有“青冥依天开,彩错凝画出”的文学描述。宋代范成大的《峨眉山行记》,最真实最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奇观:祷于大士(普贤),丐三日好晴……连日光相大现……俄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岩雨也,佛将大现。兜罗锦云复布岩下,云平如玉地。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投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僧云:摄身光也。此光即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彩,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茜,不可正视。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在古代,这一奇观的正式名称是“光相”,光相的意思是菩萨以光示“相”。峨眉山的光相,具体地说就是普贤菩萨本身,或称之为“普贤光明”。《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于人前,使众生得一瞻大士全容,随缘感化。故大士隐本显劣,现相海于峨眉山,律四方信士,投诚有地,礼普贤者,莫不指归于峨眉。但大士度生,本无方所,随缘赴感,如月印千红,春来大地,何止于一滴,局于一隅耳。一般世俗大众,通常只能看到菩萨的化身,即庙里的偶像。他还有其他一些身我们难得一见。当然也不是全无希望。在峨眉山金顶,如果心诚意专,并且有缘的话,可以见到菩萨的报身――也就是著名的佛光。印光法师《峨眉山志》:菩萨应化,有普有专:普则大众咸得亲见;专则唯自身明了。例如云端现相,众所同观;圆光摄身,不见他身。于此二者,可见菩萨神应无方。菩萨因有“光相”而更显其灵异,自然景观因与菩萨结合而神化,两者相得益彰。“金顶祥光”,在“峨山十景”中自然也就位居首席了。金顶3077米,最高处的万佛顶海拔3099米,仿佛与远处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比肩。迎面就是刚刚建好的普贤金像。座落在朝拜大道的高处,在朝霞照射下发散金光,使人不敢仰视。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金像十分宏大,难得的却是工艺流畅,丝毫没有一些地方造佛像追求以大第一而出现的粗糙现象。这尊铜铸巨佛的旷世之作,是海峡两岸艺术家心灵的碰撞、智慧的结晶。造像过程之中出现极其难得的宝光祥瑞现象,传为盛事。据历史记载,一千多年前,宋代铸金铜普贤菩萨像即今天万年寺国宝之时,“见瓦屋山皆变金色,中有丈六金身普贤。次日中午,有二罗汉乘紫云行空中”。登上金顶广场,修葺一新的半天佛国华藏寺、“银顶”卧云庵和最高处的金殿组成金银铜交相辉映的辉煌世界。香烟袅袅,伴着如仙乐般的梵呗唱颂,万佛阁钟声如来自天外。一轮红日跃出云海,峨眉日出了!?HYPERLINK "http://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2=d86fb698c982b2bc1fdb234f9a7702f03cc8d3cf26f4730fafaad1fff84fd84a02c2a80eb9ca9ce64b8b1d6577b7fce31f989efda3557cfa735dc90eaeabee8451f9ac3bedb1a72ba7ef9db804b8c50cfb780b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