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金人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05 点击次数:30 文章作者:
——①金人,即铜人。金人十二,即今人言十二个铜人像。铜铸人像,亦称金人,又称金狄、铜狄。故国金人,语见元·赵孟頫(1254-1322)《钱唐怀古》:“东南都会帝王州,三月莺花非旧游。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千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唐·李白《古云》:“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末联起句“收兵铸金人”系指秦始皇帝嬴政二十六年(前220)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十二铜人像,置于咸阳宫中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汉书·五行志》:“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以称“金人”为“金狄”、“铜狄”。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四三《斋中杂兴》十首之七:“何当五百岁,相于摩铜狄。”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对十二金人作了绘形绘声绘色的详尽描绘:“复铸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筵下有二铜管;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皆作,与真乐不异焉。”《孔子家语》三《观周》:“遂入大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此古之慎言人也。”以上典籍所记,或详或略,基本一致。秦始皇攻灭函谷关以东韩、魏、燕、齐、楚六国,大一统局面初定。秦始皇嬴政从李斯之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时,北方胡患猖獗,所以,渔阳、上谷等地,辖地最少,设戍镇守。南方水乡安靖,所以,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都由李斯调度。每郡设守尉一人,监御史一人。收天下甲兵,聚于咸阳销之,铸金人十二,每人重千石,置宫廷中,以应“临洮长人”之瑞。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共二十万户。又于咸阳之北坂,仿六国宫室,建造离宫六所。又建阿房宫。以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将帅有功如王贲蒙武的,封万户。北筑长城以拒胡人南侵。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铸造如此巨大的金人呢?有人以为秦始皇铸金人是为了“祥瑞”。有人以为秦始皇铸金人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有人以为秦始皇铸金人是为了防止关东关西,特别是关东人民的反抗,“以弱天下之民”。另有郭沫若先生认为,秦始皇铸金人是标志着未来的武器必然铁兵器替代铜兵器,此言虽出,信之者寥寥。如今,十二金人究竟在何处?前人有论述,今人有考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说金人十二铸成之后“置廷宫中”。这是最初的记载。《三辅黄图》说金人后移至阿房宫。《资治通鉴》说金人初置宫中,秦亡,阿房宫毁于兵火,金人埋于废墟。西汉初创,将金人运至京城长安长乐宫大夏殿。新朝代汉,王莽梦金人以为不详,将金人胸前“皇帝初兼天下”铭文凿去。《魏志·董卓传》:“棰破铜人十及钟鐻以铸小钱。”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之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三国志》卷六载,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充铸马。”《汉晋春秋》载,魏明帝曹睿欲徙金人于洛阳。“帝徙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后赵皇帝石虎令张弥把金人徙至邺都。前秦皇帝苻坚将金人运至长安销尽。史记记载多有出入,互为参照,脉络踪迹清晰。十二金人中,董卓销八枚以铸小钱,苻坚销毁二枚。至此,存世六百年的十二金人尽销毁。②一说是汉武帝(前140-前66年在位)时,一代名将霍去病,从18岁起就开始跟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第一次作战,剽姚校尉霍去病立功心切,率领八百轻骑离开大部队,孤军深入,突袭匈奴,一举斩了2028枚首级,比舅舅的处女作还要辉煌,因此被封为冠军侯。20岁的这一年,霍去病又擢升为骠骑将军,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官衔。这一年,霍去病率领一万精兵,在河西走廊一带转战五个匈奴的属国,杀了匈奴的折兰王和卢胡王,生擒了浑邪王子和相国、都尉,斩获八千多首级,最重要的是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祭天金人是一种用于祭祀上天的铜铸人像,在匈奴的地位相当于夏王朝铸造的九鼎,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得九鼎者得天下”,“鼎在国在,鼎失国亡”,成为国之重器。秦朝统一后,九鼎不知所踪,秦始皇还在泗水派了一千多人下水打捞过周鼎,却一无所获。祭天金人也是这样的重器。从汉武帝将祭天金人郑重其事地供奉在甘泉宫里就可以看出对这件重器的重视程度。甘泉宫传说是黄帝升仙之地,好神仙的汉武帝建此宫专用于祭祀,在汉武帝一朝地位十分显赫。后世有学者称祭天金人乃佛教造像,把霍去病缴获祭天金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当然这是一种讹传,不过祭天金人之贵重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