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个人微信
微博二维码
在线留言
《金典》 黄金新闻 黄金广告 黄金品牌展示 黄金制品展销 黄金实时行情 黄金储备 黄金管理经营 黄金科技 黄金教育 黄金仪器仪表 黄金学术论文发布区 黄金政策法规 黄金历史 黄金考古 黄金博物馆 黄金主题公园 黄金用途 黄金业界 黄金媒介 黄金文字 黄金文化 金属学 黄金资源 黄金矿物 黄金生产 黄金产量 黄金加工鉴定 黄金行业标准 参考资料 合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金文化大典 > 金字4字词

汉武金箱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06      点击次数:34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汉代)葬俗。实为“金缕玉匣”或“金缕玉衣”。在中国古代葬俗中,殷代以前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丧俗中出现坟丘。坟丘的出现,是丧葬制度演变到殷代的第一个显著的变化。丧葬制度演绎至殷代的第二个显著变化是贫富的分化。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开始出现。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从而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因此,王国君主的陵墓规模都十分惊人。据考察,当时一座陵墓的面积相当于现在6个足球场,深达30米。从地下往上看,国王的陵墓就像一个地下金字塔。在墓的中央,有木造的椁室,国王的尸体就放在里面。在椁室里,国王的尸体放置在中央,陪葬者的尸体放在两侧,周围还放了大量的陪葬品。此外,在下葬的期限上,春秋时期亦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此制成为后人遵循之模式。虽然春秋时厚葬之风盛行,但是在当时,还是有些有远见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死欲速朽”的名言,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反对厚葬的言论。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中国古人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满足这种种心态。”《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当时人们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到了秦朝,秦国苦心经营,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上有所爱,下必甚之。由于秦王朝崇尚厚葬,作为一种风俗,它并不因秦之灭亡而销声匿迹。它对于两汉的丧葬习俗,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汉代的陪葬品除了传统的实物外,开始把金银及艺术品埋入墓中。当然,由秦至两汉的厚葬风,表面上看是统治阶级身体力行倡导的结果,其实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经济上,由秦而汉,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上的殷实,使得生活上的奢华成为可能。“事死如生”,因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极,靡有厌足……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前汉书·成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梓,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成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奢。”(《潜夫论·浮侈》篇)。时人在事死上极尽财力,不惜倾家荡产,墓葬中埋藏之丰富,做工之豪华,令今人叹为观止。秦汉时期,达官贵人墓穴中殉葬品都很多。以汉武帝来说,国家赋税的三分之一用来兴建陵墓,这且不说,只看他的陪葬品,我们就知道那时的厚葬之风有多严重。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镶金丝重约1100克。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人陵墓之中。光怪陆离的地下宝藏,点燃了胆大妄为者贪婪的欲火。于是,一场盗墓与反盗墓的“阴阳之战”,便在活人与死人、地上与地下之间展开,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当时埋葬死者的棺椁一般均为木制。从已发现的西汉王侯墓来看,当时棺椁的选材和工艺都非常讲究,所用木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楠梓之类。满城汉墓中的漆棺外镶26块玉壁,内镶192片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