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鐃(náo)的简体字。①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大。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大小相当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馀音较长。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请铸大钱》:“又如大小钲铙,与鼓相配而鸣者,为岁首戏乐之具。从前惟富户乃有之,近则中小户亦多有之。”铙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但有区别:铙的碗顶平而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钹的碗顶圆而大,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铙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大小相同的铙与钹,铙所发之音低于钹而余音长。铙面直径大小不一,常见者27-55厘米,最大者达68厘米,碗径7厘米以上,重1-2.5公斤。两面为一副,相击后发音,音色清亮,带有深沉的水音。延续音长。演奏时,双手各执一面互击,有平击、侧击、闷击等手法。用于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昆曲、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舞狮、舞龙等民间歌舞伴奏。②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但没有中间的锤。青铜乐器。《说文》:“乐器名。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从金,尧声。”《广雅》:“铙,铃也。”《周礼·鼓人》:“以金铙止鼓。注: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又奏乐所用也。”《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注:文谓鼓,武谓金,铙乐始奏先击鼓,乱犹言终也。鼓声为阳,故谓文。铙声为隂,故谓武。文以始之,武以收之,言节奏得宜也。《周礼·大司马》:“辨鼓铎镯铙之用。”司农注:“读如讙哓之哓。”??饶由远古时期的礼乐器发展而来,盛于商代,宋后渐少使用。铙: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迄今为止所见的远古实物是1955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铙,距今约4000多年。铙盛行于商代,是军队中所用乐器之一,可手持或植于座上演奏,商代的铙为青铜铸造,外形似倒置的钟,体小而短阔,下有中空短柄,装入木桶柄后可执,以棰敲击当口方形鼓起处而鸣。铙因其形体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大铙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商象纹大铙;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小型编铙一般为三枚一组。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五枚一套的编铙,已构成四声音阶,能发出相当于现在C调的sol、la、do、fa、sol五个音。宋代出现了与钹相似的铙。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后世久已不用。铙又称为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商周的铙不单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是为宫廷使用的乐器。《宋史·仪卫志》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当时佛教所用铜钹称为铙,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代《乐书》所载“铜铙”条同此)。浮屠,梵文佛陀之译名。这种铙不是《周礼》所载金铙或西周以来植鸣的大型铜铙或编铙。明、清两代,铙已用于地方戏曲伴奏,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铙的形制变化不大,约有以下几种:(1)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柄粗。(2)甚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甚多,柄末端有一道加厚的箍。(3)微阔腔式,腔阔和腔高接近,或腔阔稍大。③铙。(1)通“硗”。恶,坏。《后汉书·五行志一》:“桓帝之末,京都童谣曰:‘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后年铙’者,陈窦被诛,天下大瓌。”又《窦武传》“武绍走……枭首洛阳都亭”李贤注引《续汉志》作“硗”。注:“硗犹恶也。”(2)通“挠”。扰乱。《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王先谦集解:“铙,挠借字。”(3)通“譊”。《后汉书·五行志一》:“喧嚣;今年尚可后年铙。”常用词语:铙吹:1.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部。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南朝梁简文帝《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唐·王维《送邢桂州》诗:“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清·赵翼《题闽游草后》诗:“啸咏江湖髩已霜,忽添铙吹入诗章。”2.指演奏铙歌。《北史·尉古真传》:“瑾(尉瑾)时兼右仆射、鸣驺铙吹。”参见“铙歌”。3.指演奏铙歌的军乐队。《隋书·礼仪志三》:“后部铙吹一部,铙二面,歌箫及笳各四具,节鼓一面,吴吹筚篥,横吹各四具,大角十八具。”《新唐书·仪卫志下》:“凯乐用铙吹二部,笛、觱篥、箫、笳、铙鼓,皆工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乘马执乐,陈列如卤簿。”铙挽:铙歌和挽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至于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黄叔琳注:“《宋书·乐志》: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谯周《法训》:《挽歌》者,高帝召田横,至尸乡自杀。从者不敢哭,为此歌以寄哀音焉。《古今注》:《薤露》、《蒿里》,并丧歌也。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铙部:指乐府中以铙歌为主要内容的鼓吹曲。宋·姜夔《铙歌吹曲》序:“唐亡铙部,有柳宗元作十二篇,亦弃弗录。”铙鼓:1.乐器中鼓的一种。唐时大驾出行,卤簿鼓吹,有前后两部,皆有铙鼓十二。又凯旋入京都,行献俘仪,奏凯乐所有铙吹二部乐中。亦有铙鼓。见《新唐书·仪卫志下》。《文献通考·乐九》引《唐六典》:“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铙鼓。”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东蛮》:“歌诗铙鼓间,以壮我之戎。”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郑戬)置酒高会,旗帜绛野,铙鼓聒天,虏众十万不敢动。”2.铙和鼓。泛指打击的响器。唐·韩愈《南海神庙碑》:“铙鼓嘲轰,高管噭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生平不奉一经,持一咒,迹不履寺院,室中亦未尝蓄铙鼓。”铙钹: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隋唐·燕乐法曲中,有“铙钹”相和之乐。《宋史·食货志下二》:“﹝绍兴二十八年﹞寺观钟、磬、铙钹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清·捧花生《画舫馀谭》:“较之故事,中元节以画舫载僧众,铙钹丁冬,放燄口,济孤魂,尤为眼见功德。”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卖了藏经,充了木鱼,丢了铙钹。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铙歌:1.军中乐歌。传说黄帝、岐伯所作。汉乐府中属鼓吹曲。马上奏之,用以激励士气。也用于大驾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凯班师。南朝宋·何承天《朱路篇》:“三军且莫喧,听我奏铙歌。”唐·李白《鼓吹入朝曲》:“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2.泛指军歌。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谭笑青萍归路远,清笳万里和铙歌。”清·方文《偕蒋穆之登金山怀龙友先生》诗:“曾上江楼阅水师,铙歌鼓吹谱新词。”曹亚伯《武昌起义》:“择日出师,当天誓众。铙歌初唱,汉帜齐张。”3.指凯歌。清·汪廷讷《种玉记·夷江》:“指日功成齐奏凯,大家拍马听铙歌。”清·赵翼《从军征缅甸》诗:“传语健儿休笑我,凯旋时节要铙歌。”陈毅《水调歌头·四游良口》词:“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厂房发电,轧轧奏铙歌。”铙管:鼓吹中的横笛。亦借指鼓吹曲。南朝梁元帝《和王僧辩从军行》:“山虚和铙管,水静泻楼船。”南朝梁简文帝《让鼓吹表》:“宽博为善,不饰被于声明;缘宠成功,未增荣于铙管。”隋·江总《赠洗马袁朗别》诗:“驱车命铙管,拱坐面林泉。”铙鼙:铙鼓与鼙鼓。借指乐府中的铙歌与鼙舞歌。元·吴莱《忆寓方子清》诗:“经筌参《老》《易》,乐府录铙鼙。”铙铎:铙与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又有飞鱼船二只……上有杂彩戏衫五十馀人,间列杂色小旗绯伞,左右招舞,鸣小锣鼓铙铎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