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鉕(pǒ)的简体字。一种核反应堆生产的人造放射性金属元素。元素符号(Pm)。钷的乙种射线能使磷光体发光,用来制造荧光粉、航标灯,亦用来制造小而轻的原子电池。英文名:Promethium。中文名:钷。相对原子质量144.913。常见化合价+3。电负性1.13。外围电子排布4f56s2。核外电子排布2,8,18,23,8,2。同位素及放射线:Pm-143[265y],Pm-144[360y],Pm-145[17.7y],Pm-146[5.53y],Pm-147(放β[2.62y]),Pm-148[5.37d],Pm-148m[41.3d],Pm-149[2.21d],Pm-151[1.18d]。电子亲合和能0KJ·mol-1。第一电离能:535KJ·mol-1;第二电离能:1052KJ·mol-1;第三电离能:0KJ·mol-1。单质密度6.475g/cm3。单质熔点1042.0℃。单质沸点3000.0℃。原子半径2.62埃。离子半径1.09(+3)埃。共价半径1.63埃。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原子体积22.39立方厘米/摩尔。氧化态:MainPm+3,Other。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虽然有较长的半衰期,但是很难大量积累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钕和钌相似。钷原本产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着多种起源。在自然界中里尚未发现它的存在。它是铀、钍和钚的裂变产物之一,在核反应堆中人工方法制得。钷是继锝之后,人工制得的第二个化学元素。在天然矿物中寻找61号元素的工作,花费了科学家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同位素统计规则”的指导下,科学家们放弃了从天然矿石中寻找,而走向核反应的产物中。1945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林茨基(J.A.Marinsky)、格伦丁宁(L.E.Glendenin)和克里尔(C.E.Coryell)从原子能反应堆用过的铀燃料中发现了61号元素。他们应用了新的离子色层分离法把它分离出来,并研究了它。新元素用希腊神话中偷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命名,元素符号定为Pm。1949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一名称。一直到1948年,才制得可以看得见并可称重的氯化钷(PmCl3,黄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从6000吨铀矿中取得350毫克钷,是铀自动分裂的产物(一说为1986年M.阿特雷普微(M.Attrep)从刚果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钷,含量甚微,每千克矿物中仅含4×10^-15克)。这样地壳中也找到了它。迄今已合成28个钷的同位素,钷-147的寿命是2.6234年,β辐射弱,因而被用来制造像药片一样大小的原子电池。由于这种能源很安全,而且作用的时间长,具有钷-147的电池首先应用在助听器和轻便的无线电接受器中。钷的主要用途有:(1)可作热源。为真空探测和人造卫星提供辅助能量。(2)Pm147放出能量低的β射线,用于制造钷核能电池。如同笔尖大小的“原子电池”,可用于导弹仪器、手表、钟表和收音机的电源,是掺入硫化锌的夜光粉原料。此种电池体积小,能连续使用数年之久。(3)用作测量厚度仪器的射线源。(4)主要用于示踪的研究。(5)钷还用于便携式X-射线仪。(6)制备荧光粉。(7)航标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