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鐔(xín、chan、tán)的简体字。①日本刀镡(xín)。②剑鼻,即剑柄上端与剑身连接处的两旁突出部分。亦称剑口、剑首、剑环等。在短刀上也存在。《说文》:“劒鼻也。”《徐锴曰》:“劒鼻,人握处之下也。”《正韵》:“三苍云:劒口。又劒环。司马彪云:劒珥。”《战国策》:“无钩竿镡蒙须之便。”注:“镡,劒珥鼻也。”《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周宋为镡”。陆龟蒙《京口与友生话别》诗:“黄金饰剑镡”。见“剑首”。《庄子》:“天子之剑,以…周宋为镡。”③古代兵器名,形似剑而小。《汉书》:“延寿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④县名。《前汉·韩延寿传》:“铸作刀劒钩镡。注:镡,似劒而小。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牂牁郡镡(tán)封县。又姓。汉豫州刺史镡显。”《前汉·地理志》:“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淮南子·人闲训》:“一军塞镡城之岭。注: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鬰林郡。”⑤姓氏(tán、xín),镡姓。单一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巴国镡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正字通》:“姓有潭寻二音,汉镡政,明镡鉴,一读寻,一读潭。”《集韵》:“寻浸切,音蕈。刀本。又达各切,音铎。劒珥。”在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具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性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后汉书》记载的这段与巴人起源有关的历史传说,实际上出自战国时期成书的史书《世本》。而在《世本》中记载的先秦时期各地贵族的谱系,则又有更早的历史文献和口碑渊源。据此,镡氏一族起源于古巴国镡地(镡封县,今云南文山州,一说今重庆嘉陵江镡家坝)。镡氏分有两支:一支读音为chán,为古巴人原读音;另一支读音为tán,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定读音;其实都是一族人,均分布在今云南、四川、重庆一带。据说,古巴国镡地原为巴国人制剑之处所,还盛产井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皆以制作、磨砺青铜剑扬名。汉朝以后,青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首有浅棱脊,脊末有颈,颈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镡”即剑格,亦称护手,后泛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挡锋部件。而刀的挡锋部件即护手则称为“锷”,今许多字典解释“锷”为刀、剑的“刃”,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