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鈡、鐘(zhōng)的简体字。①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古代青铜制成的打击乐器,中空,敲时发声。如:警钟、编钟、钟鼎等。《说文解字》卷十四《金部·钟》:“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钟。銿,钟或从甬。职茸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广雅·释器》:“钟,铃也。”《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钟音之器也。”《淮南子·本经》:“大钟鼎。”《国语·周语》:“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宋·苏轼《石钟山记》:“声如洪钟。”编钟是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钟鼎是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钟磬(两种古代乐器);钟鼎之家(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古代贵族家庭);钟石(指乐器中的钟和磬);钟板(钟和云板);钟乳(古钟面隆起的饰物。在钟带间,形似乳,故叫钟乳);钟室(悬钟之室);钟师(古官名。掌击钟奏乐);钟鼓(钟和鼓,两种乐器名。指演奏音乐);钟吕(乐钟);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钟鼓之色(欢欣喜乐的面色);钟铭(钟上的铭文)。据《世本》、《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传钟由垂、鼓、延、伶伦所造,表明其历史已很久远。在考古发现中,有原始形态的“陶钟”。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前3900-前3000)陶钟,由细泥红陶制成,光素无饰,有柄,高约9、径约5厘米。其肩部两旁各有小孔与内腔相通,也可能是一件可系舌的铃。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前2800-前2000)陶钟,长方形,柄实,形似商代的铙(《中国音乐史图鉴》Ⅰ-47至48)。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前2400左右)陶钟,扁圆形,通高5.6、口径10×7.1厘米。钟体两面阴刻兽面纹。顶部正中有透孔,可系舌。也似铃。上述三件陶制品的腔体横截面均呈非正圆形,有后世铜制钟的特点。???明·文徵明《滕王阁记》行草册页(http://9610.com/wzm/14.htm)(图文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024.Htm,有修删)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节线的走向,并利用改变钟体壁厚的方法在节线敏感部位调节音高。西周钟内壁常见的凹槽和战国钟内壁常见的凸带,即为此而设的。铸钟要经过繁复的工序,音高误差需控制在0-±5音分之内,以保证良好的音质。钟采用分范合铸法制造。《周礼·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表明当时钟的合金比例已规范化。钟悬于架上演奏。钟架,古称“簨簴”(Sǔn、jù),横梁为“簨”,也作笋、栒;承托横梁的立柱为“簴”,也作虡、鐻。立柱下方有起稳定作用的“跗座”。由于每组(套)编钟悬钟数目不同,架制也有多种。如一梁二柱(河南信阳楚墓编钟,十三件);二梁五柱(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墓编钟,二十二件);曲尺形二梁三柱(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编镈,八件);曲尺形七梁十四柱(曾侯乙墓编钟,六十四件)等。有些编钟出土时伴有钟钩、穿钉和敲击钟体的钟棰、钟棒出土。甬钟用钟钩或绳子悬系,钮钟用穿钉悬挂。演奏中小型编钟,用T形木棰;演奏大型钟,用长圆形木棒。以曾侯乙墓为例。其T形钟棰长62厘米、木棒长达215厘米。迄今为止,先秦编钟的发现数量已相当可观,据1988年的不完全统计,共116批,174组,903件(型式、组、件不明者未计在内)。其中有铭文者约400余件。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是迄今发现最庞大的编钟,共64件。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悬挂钮钟三组19件;中下两层各悬挂甬钟三组45件。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总重量2500公斤以上。此编钟音域C-c4,约五个八度。在g-c3的中心音区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音列,可以旋宫转调。每件钟体上都有篆体铭文,共约2800字,用以标明各钟发音属于何律(调)的阶名及其与楚、晋、齐、周、申等五国或地区各律(调)的对应关系。钟架置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西架长7.48米,高2.65米;南架长3.35米、高2.73米。中下层立柱为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全套编钟气势雄伟、场面壮观。此编钟的发现大量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咸阳铸钟架的立柱“钟鐻金人十二”,又建“千石之钟”、“万石之鐻”。这种巨大的钟应指朝钟。它是历代皇权君威的象征。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东汉之后,寺庙、道观使用佛钟(又称梵钟)和道钟。现存年代最早的佛钟铸于南北朝时期的陈太建七年(575),现存日本东京井上源太郎处。唐代以后,巨型佛、道钟常由皇帝铸造,如唐长安城(今西安)景龙观内的“景云钟”、北京大钟寺内,明永乐(1403-1424)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它们的实际用途是报时打点。永乐大钟高6.94米、下口直径3.3米。重量达46.5吨。至今音响圆润宏亮,可传至数十里。钟体内外用工整楷书铸佛经十七种,计二十二万七千余字。此钟以其宏亮的声响、精湛的铸造工艺和书法艺术驰名中外,有古代“钟王”之誉。②计时的器具:钟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钟。钟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时钟、石英钟、警钟、挂钟、摆钟、钟漏(古代报时的漏刻和钟声)。③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钟头(小时,如“开了一个钟头的会”)。④杯子、茶杯,古时盛酒的器皿。与“盅”通。现也称“盅”。《说文》:“锺,酒器也。”《书·顾命》:“受同异同。”按,皆以同为(锺)之。段氏谓古贮酒大器,自锺而注入尊。《孔从子·儒服》:“尧舜千钟,孔子百觚。”《晋书·崔洪传》:“有玻璃钟。”《西游记》:“小龙接过壶来,将酒斟在他盏中,酒比钟高出三五分来,更不漫出。”李贺《将进酒》:“大酒杯琉璃钟,琥珀浓。”⑤集中,专一:钟情(感情专注)。钟爱(特别爱)。钟心(钟情,感情专注);钟念(钟爱)。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⑥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⑦中国古代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左传·昭公三年》:“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釜十则钟。”钟石(容量单位。一钟受六斛四斗,一石受十斗);钟庾(钟和庾。两种容量单位);钟斛(钟和斛,两种古容量单位)。⑧姓。如:钟牙(钟子期、俞伯牙的并称);钟子(指钟子期)。钟繇(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张怀ㄨ所着的《书断》称为“隶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气随着传统文化而永垂不朽)。钟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算起来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的地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言之,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间没有丝毫分别。⑨古代指一种似衬衫的衣服。⑩泛指一般报时的钟。⑾时间、钟点。⑿专指佛寺悬挂的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定(寺庙在一日既终以后,钟声止息不再敲打);钟鱼(形同鲸鱼的撞钟大木);钟梵(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⒀用以作报时、报警、集合的信号。⒁介词。适逢,当。刘越石《劝进表》:“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钟祸(惹祸,遭祸);钟值(遭逢)。⒂寄托。《磐石篇》:“经危履险阻,未知命所钟。”⒃动词。如:钟萃(汇集);钟聚(汇集,集聚);钟泄(蓄洪和放水);钟美(集美);钟秀(聚集灵秀之气)。⒄世界名曲。李斯特的《LaCampanella》(钟)此曲原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为其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此曲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要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变八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分。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该曲已收录在李云迪新出的音乐专辑中。1834年李斯特采用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主题写成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题作《钟》。用变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华丽的演奏技巧和钟声的效果。全曲的基本结构是三段式,因各个段落多次变化反复而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其中的这首《钟》,就是李斯特借鉴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改编发展而成的。这是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最经常在音乐会上被演奏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里,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把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以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的在钢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令当时的听众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