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黄白术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31 点击次数:19 文章作者:
——外丹学基本术语。所谓“金丹”即外丹家以金石为原料烧炼成的丹药。“丹”就是丹砂,即红色之硫化汞。而金丹指的是能够制作黄金的丹砂。金丹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飞炼”法,这里的“飞”就是简单的升华。由升华而得之药物即是丹药,炼制丹药的这种技术称作炼丹术;至于“黄白”指的是黄金与白银。道教早期所谓黄金,不过是一种黄色烧炼物,道门中人将这种烧炼物等同于真的黄金,到了唐代才将真的黄金与此等黄色物区别开来,称此等黄色物为药金。至于白银,在道教服食文化中当然也是药银了。在语言习惯上,由于黄白术乃以黄金先于白银,所以此等技术即以黄金为龙头,称作点金术,它与炼丹术一起合称金丹术。道教金丹派认为:金丹是延年益寿、羽化登仙最上乘的药物。按照葛洪《抱朴子·金丹》的描述,金丹烧炼越久变化就越巧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在地下,长久不坏。服用金丹与黄金(药金)这样的药品,可以锻炼人的身体,令人不老不死。葛洪这种意见充分反映了金丹派假借外物以成仙的观念。我国的金丹黄白术由来甚古,战国秦汉方士的神仙传说之中已经蕴涵着金丹黄白术的内容。汉武帝时期,方士李少君敬献却老之方,言及丹砂可化为黄金,用黄金制作成器皿来饮食有益年寿,足见金丹黄白术在西汉宫廷中已经相当受到重视。道教将古老的金丹黄白术发扬光大。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等人都是有名的炼丹家。从历史的观点看,金丹黄白术曾经对古代的化学、药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服食金丹造成死亡却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外丹规仪是外丹烧炼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仪式。古代炼丹家在炼丹开始之前,要先选择炼丹道侣和炼丹地点,在完成取土、造炭、造坛等项工作之后,伴随着炼丹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例如祭炉、约斋盟誓、合香、醮太一法、开炉等。祭炉就是在开炉炼制丹药之前对丹炉举行祭祷的仪式。根据《丹房须知》的介绍,祭炉以清酒、鹿脯、香炉、时果为祭品,丹士们在焚香祭奠之后必须持咒祷告。在炼丹过程中,老师向徒弟传授丹诀必须向上苍发誓以信守机密,因为炼丹家认为丹诀是上天所秘,如果传给不该传的人,那就会受到天谴,所以炼丹家传授丹诀十分谨慎,要求立下誓言,这就叫做约斋盟誓。道教炼丹家尊崇太一神君,所以在炼丹过程中要特别举行醮祭太一神的仪式。在道教炼丹家看来,如果没有祭祀太一神君,丹药是无法炼制成功的;相反,如果诚心祭祀太一神君,则可以召请太一神君降临,使神气加入药物之中,人服食了就有特殊的效果。这当然只是信仰性的说法,但反映了道门中人对于太一神君是相当敬重的。在丹药合制成功之后,紧接着要开炉摘取,这也是不能随便马虎行事的,必须遵守各种禁忌与仪轨。一般来说,炼丹家必须沐浴斋戒,身披道服,头顶星冠,面向南方,跪捧丹炉,在焚香净身之后,向道教主神及十方圣真祷告。外丹炼制过程中的种种仪式体现了道教对炼丹一事的高度重视和严肃态度。外丹操作指的是外丹炼制的方法与步骤。道教外丹术经过长期的试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可行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飞、升、抽、伏、点、关、养、煮、炼、锻、研、封,等等数十种方法。所谓“飞”指的是通过炉火的加热作用使丹鼎中的固体药物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变为蒸气。“升”具有升华的意思,其步骤与“飞”基本相近,就是通过加热使固体药物获得升华。“抽”指的是将原料加热至沸腾状态,使其中某些部分气化,然后冷却凝聚为液体,从而加以收集。“伏”指的是通过某种手段对那些性质上比较活泼的、不稳定的物质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变得稳定。“点”指的是在大量的物质中加入少量的试剂使其性质发生变化。“关”指的是将炼丹或者炼金用的原材料密封于容器内、埋于地表下,在不加热的情况下,使容器内的反应物缓慢发生化学变化。“养”指的是对炼丹或炼金的原材料进行长时间的微热,使其反应物发生变化。“煮”指的是在有水溶液存在的状态下对釜内物质进行加热。“炼”从狭义上看指的是对干燥的物质进行加热,使其发生变化。“锻”指的是在适当温度下将产物经过一定时间的加热,从而除其所含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研”指的是在钵中将物料研碎使之成为粉末。“封”指的是将反应物长期静置于容器中或者埋入地表之下。除了这些之外,外丹操作还有其他诸多方法。与方法相对应的是炼制的步骤,比如进阳火、退阴符、采药、炼药等等。一般来说,道教外丹的火候是以“转数”作为质地衡量的重要标准的,所谓“转”指的是外丹实验程序中药物转变或者实验操作转变的次数,转了几次就称作几转,例如“九转金丹”表明其炼制过程中有九次变化。炼丹步骤是复杂的,必须有耐心才能真正达到所需要的转数。用火禁忌是外丹家关于起火和炼丹过程所遵从的各种禁忌。从上古代炼丹方士到道门中人都把炼丹看作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唯恐发生过失,所以就形成了种种禁忌,用火禁忌是炼丹禁忌中的一种。从广义上看,用火禁忌与丹房禁忌是联系在一起的。《丹房须知·禁秽四》指出,作为炼丹用火的丹房尤其重视朝东方位,炼丹家认为这个方位必须禁止女子、僧尼、鸡犬进入。在起火炼丹开始时,还应该点燃香烟,不使熄灭。进入丹房,必须换上新的鞋子和衣服,不可以吃葱蒜之类刺激之物。起火时,基于神明的信仰,炼丹家还要念祝祷文,祈求玄元皇帝等灵官仙君保佑炼丹成功。在时辰上,起火炼丹也相当讲究,夜半子时如果恰逢潮生,这是不能起火的,至于甲戊、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子日也是不能开炉炼丹的,因为这是六甲本命神明升座之日,不可以起事,否则冲撞神明,炼丹将会失败。此外,起火炼丹也禁忌风雨雷霆之时辰,不可呼魂唤魄,不可听到哭泣悲哀之声,不可看见血腥污秽之物等等。此等禁忌有的出于信仰的原因,有的则是经验的结晶,表现了外丹家对于相关因素的作用的认识。丹房鼎器是道教用以炼制金丹的主要实验器具。为了保证炼丹工作的有效进行,道教外丹家设计发明了许许多多的实验设备,诸如坛、炉、灶、鼎、釜、锅、罐等。丹房鼎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鼎器指的是炼制外丹与药金、药银所用的鼎釜。从广义上看,丹房鼎器还包括丹坛、炉灶等。在炼丹过程中,鼎的作用尤其突出,因为这是盛置药物以起火加温的器具。就质地而言,鼎有金、银、铜、铁、瓷、土等类别;就形状来说,鼎器也是各式各样的,如瓶、罐、釜、盆在外丹家的实验过程中都具有鼎器的功能。鼎在道教中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或叫做匮、神室、混沌等等,其结构或为圆柱形、葫芦形和坩埚状。历史上,外丹家最常用的鼎是上下鼎,也就是由上下两个鼎组合而成,如南北朝著名炼丹家陶弘景所用的鼎是上下两层的土釜,而唐代孙思邈所介绍的鼎则是上下两个可以开合的瓦盆。上下鼎的制作有严格的工序和规格。一般而言,其周长是十二寸,以应十二个月和十二消息卦;其身长八寸,以应八节。从根本上看,鼎器与天地的对应,体现了古人的象徵精神。与鼎密切联系的是炉,这是丹房中最主要的加热设备,也称作丹炉或者丹灶。从功能上看,丹炉有阴阳之分。以武火加热的丹炉称作阳炉,以文火加热的丹炉称作阴炉。从形式上看,丹炉也是千姿百态的,比如既济炉、未济炉、八卦炉、百眼炉、偃月炉、菊花炉等。炉与鼎的配合使炼丹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六一泥,又名“神泥”、“固济神胶药泥”。通常是在外丹烧炼过程中用于容器的“固济”和密封的泥状物。所谓“六一”首出《周易》象数之学。《周易》的河图之法,以“一”到“十”的自然数分列于东西南北中五方,“一”与“六”在北方,“一”是天数,“六”是地数,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说的就是这种象数的配合法度。道教炼丹家取法《周易》的象数思想,认为外丹程序必须合于“天地之数”,因此在固济封釜时便选择了“六”加“一”的泥状物来作原料。根据《黄帝九鼎神丹经》的记载,六一泥的成分是:矾石、戎盐、卤碱、礜石、东海左顾牡蛎、赤石脂、滑石等凡七物。具体制作过程是:先将前四物烧二十日,再取后三物合捣万杵,再调以百日苦酒,直到各种成分调和如泥状,就可以封固。其厚度为三分,最多达五分。封固之后,必须置于日中暴晒,到了干燥了才可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六一泥本来是用以外丹烧炼的,但后来也引入了内丹学之中,如元代的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解注崔公入药镜》就有“六一固济”之说。在内丹学中,“六一泥”象徵着闭固神室,不使泄漏精气。“太一天宫”,又称“太一神室”,道教外丹学术语。“太一”又称“太乙”,其名称最早见于卜辞,以后的道家就渐渐地将“太一”哲理化,于是“太一”的意义与“太极”相汇通,含有天地混沌、万物本始之意。在中国古代,“太一”也具有神学的意义。早在汉朝时期,“太一”已具有最高神的地位。《史记·封禅书》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之辅佐神是五帝。早期道教太平道不仅继承了“太一”的哲理意义和神学意义,而且将这两种意义汇合起来,太平道依据《周易·乾凿度》关于太一天神下行九宫的框架,完善了“中黄太一”信仰。金丹派将信仰思想引入了具体炼丹活动之中,提出了“太一天宫”的概念,所谓“太一天宫”指的是以太一土为基本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合丹神室,它用以盛置药物,入鼎加工。《庚道集》记载了将紫粉、硫磺、汞纳入太一天宫的程序,这说明太一天宫在炼丹过程中特殊作用。“进退抽添”,道教金丹修炼的基本术语。在炼丹过程中,“火候”的掌握是最为关键的。在月亮“晦、朔、弦、望”现象的启发下,道教认为炼丹的过程就是阴阳转换变化的过程。因此,火候的操持,必须注意阴阳的进退。所谓“进”就是“进阳火”,这包括起火以及逐步增进火势的过程;所谓“退”就是“退阴符”,这包括减弱火势、文火温养以及中止烧炼;所谓“抽”就是抽去旧火,所谓“添”就是添加新火。炼丹火候之操持之所以讲究“进退抽添”的程序,是因为宇宙本来就存在阴阳进退的法则。道教认为,炼丹之道与宇宙法则相合,所以应该遵循宇宙阴阳变化的法则。《钟吕传道集》说,天地运行,寒暑变化,日月往来,周而复始,炼丹比于日月,阴阳升降,有进有退。外丹烧炼如此,内丹调养也不例外。为了指示金丹修炼的进退抽添过程,道教引入《周易》的象数之学,早在汉末,《周易参同契》便将易学的六十四卦配合月象和数字,以表徵火候的进退抽添之理,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数字化”操作模式。后来,道教炼丹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发挥,尤其是唐末五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著重从内丹角度阐述进退抽添之法度,《钟吕传道集》有“论抽添”等内容,对于内丹养生的理论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出毒之法,道教外丹烧炼术语。在炼丹过程中,会形成“火毒”与“金毒”,都必须加以排除,其“丹”才能使用,否则服食就会中毒。火毒的破坏性在于它能够导致服食者口鼻生疮,面部像被火烧焦一样;至于“金毒”,其破坏作用更大,服食者将昏迷瘫痪乃至死亡。所以,道教炼丹家相当重视排毒工作。根据《还丹众仙论》等书的记载,排除火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药排法”,也就是通过某些药物的作用,逼迫火毒排除,具体而言就是取五加皮、地榆、余甘子各一斤,硝石、甘草各四两,捣之为末,和丹、以水同煮,添水的时候应该以旋转方式进行,煮七日七夜;取出之后,再入寒泉中一个月,取出之后,然后再入牛乳中一日,又装入瓶中,以重汤煮十七日,取出。等待干了,就细研之,以枣肉制作成丸。再有一法就是“自然透析法”,即把炼就的丹埋进地中一年,然后取出;又悬于井中一年,再取出,以水浸泡一年,又取出在地中埋一年,直到金丹不发霞光为止,然后以甘露汁和丹,制作成丸,放入盒子中,进火燠养,抽添达七日,火毒就能够排除。至于排金毒,乃是以五两玄明粉和三升之水浸泡,并且需掌握在九转火候时机。关于这一点,《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有具体陈述,可资了解。龙芽丹道,道教炼丹术语。龙芽,又称龙须、银芽,等等。这实际上是指生银。根据《丹房须知》的说法,龙芽产于洛平卢氏县,外色晕,打破则见白。此物生于铅坑之中,其形状如竹笋,据说有变化之道,所以又被当作自然芽,亦曰生铅或自然铅。因龙芽而为丹,炼铅化汞,这就是外丹炼制的根本。另外,在道教中,铅汞的意义,又被引申之,以比喻内丹之药物,从而形成了身体丹道之炼法,这就是炼精化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