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处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34 点击次数:16 文章作者:
——中国近现代编校、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机构。位于南京市延龄巷。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佛教学者杨文会创办。创始者杨文会有感于清末兵乱,经典多轶失,遂与同志十余人四处劝募,着手佛典之开版流通。同志中江都郑学川(其后出家,法号妙空)首于扬州东乡之砖桥鸡园创设江北刻经处;文会则于南京从事刻经。另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十一面大悲观音像等。后于南京北极阁建屋,收藏数年来所刻之经版。光绪八年(1882年),于元墓山香云海觅求藏版之地,然因经费不足而告中止。光绪十二年(1886年),文会渡海至英国,三年后返国,得日本缩刻大藏经,因是闭户诵读。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文会至北京搜寻藏外古德逸书,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久已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余种,如《中论疏》、《百论疏》、《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均经刻印流通。失传已久的北魏昙鸾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也从南条文雄处取得,改名《往生论注》加以刻印,后收入《汇刻古逸净土十书》中。杨文会认为日本出版的《□续藏经》,以博采为旨,忽视甄别工作,乃立志组织编刻《大藏辑要》,选佛典460部,3300余卷,进行严格的校订。同时编定经目,将藏经内容分为华严、方等、净土、法相、般若、法华、涅□以及传记、纂集、弘护、旁通、导俗等21部,各部列举代表著作数部。光绪廿三年(1897年),于南京城北延龄巷开设藏版及流通处,即金陵刻经处之创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刻经处开办佛学学堂,称祇园精舍,养成振兴佛教之士。未满两年,因经费不足而中止。乃闭读大日本续藏经,然认为其混杂,遂详订书目,汇编大藏辑要。宣统三年(1911年),杨文会逝世前,嘱咐刻经处事业由其弟子欧阳竟无、陈樨庵、陈宜甫三人分别负责编校、流通、交际等工作。又召集佛学研究会同仁,共商金陵刻经处之维持。文会殁后,陈樨庵等人继续经营,从事刻经。1914年,欧阳竟无在刻经处成立研究部,聚众讲习,兼事刻经。从学者有姚柏年、吕□等人。国民革命军至南京后,刻经事业一度终止。“七七事变”后,难民居于刻经处,若干经版散轶。1952年,文会之孙杨立生、杨雨生与徐平轩、赵朴初等人获得南京、上海佛教界之护持,成立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其中,徐平轩主其事,吕澄任辅佐。另有中国佛教协会之经济援助,故计划扩充业务,加以周叔迦等人之外护,遂扩大刻经处所,整修破损屋宇及所藏经版,版架几达900个,又整顿文会藏书16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佛教界人士圆瑛、应慈、赵朴初、方子藩等25人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逐步恢复了刻经流通业务。1952年后,陆续将原江北刻经处、支那内学院、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三时学会等单位的经版共5万余片,全部汇集到金陵刻经处。1955年,由于中国佛教协会努力,更进一步收集散于全国各地之经版,计有江北刻经处22900个,重庆罗汉寺14390个,苏州玛瑙经房3800个,北平、天津两刻经处22600个,所收经版共达12万版以上,又置刻工20人,补刻散轶经版,与玄奘着译书之新刻。应刻经之需要,养成经典的新折、刻工,致力搜集散轶经版类,并置英文世界佛教大百科事典之中国编纂所支部。1957年起,金陵刻经处确定隶属于中国佛教协会,业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收藏的经版最多时达15万余片,并继续刻印佛教典籍,发行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