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大点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40 点击次数:6 文章作者:
——中国古建筑术语。旋子彩画中的一种金线画法类型。《清式营造辞解》:“旋子彩画用金色线条只花心涂金色者。”旋子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古建彩画风格的一种,俗称“学子”、“蜈蚣圈”,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清式彩绘包括以龙图腾为主之和玺彩画与以几何图形为主之旋子彩画,其中和玺彩画是最尊贵的,只有皇宫神殿才能用。“学子”、“蜈蚣圈”图案绘在建筑上就称“旋子”或“旋子彩画”。可广泛见于宫廷、公卿府邸。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源于古代人对水面旋涡的观察。他们觉得水的旋涡很好看,就把它形象地画在陶器、瓦片和后来的青铜器、钱币、房屋上做装饰,并逐渐把单个旋涡组合成“涡群”和“串涡”的图案。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旋子彩画因藻头绘有旋花图案而得名。旋子彩画主要绘制于建筑的梁和枋上。色调主要是黄色(雄黄玉)和青绿色(石碾玉);线条用金线和墨线勾勒。按照用金的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少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金线雄黄玉)、烟琢墨石碾玉(墨线雄黄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五墨六个等级,另外还有一种浑金的。雅五墨是最低的一种,不点金,只用青、绿、丹、黑、白五色,线条轮廓都用墨线勾勒。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枋心、藻头和箍头三段。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代时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明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丰富。明代旋子彩画用金量小,贴金只限于花心(旋眼),其余部分多用碾玉装的叠晕方法做成,色调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绿颜色叠晕,不绘任何图案;藻头内的图案根据梁枋高度和藻头宽窄而调整;箍头一般较窄,盒子内花纹丰富。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又有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岔口线和皮条线由明代的连贯曲线改为斜直线条。